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颈椎伸屈位MRI诊断颈椎病一例

发布日期:2014-11-22 12:56:23 浏览次数:1597

病历摘要

患者男,44岁。主诉双臂麻木1年,双手肌肉萎缩6个月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诱因出现双侧前臂麻木,10个月前出现双手麻木,不伴肢体无力疼痛,未予重视。6个月前出现双手肌肉萎缩,以大鱼际肌为主,症状进行性加重,伴双上肢无力,就诊于当地医院查颈椎MRI检查,回报髓内异常信号,予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双手麻木明显缓解,余症状无改善,遂收入病房,门诊诊断颈椎间盘突出。既往史无特殊,病程中无外伤史。JOA评分16分。查体:神清,脑神经(-),双上肢三角肌、肱二头肌肌力Ⅴ级,拇指内收、外展肌力Ⅲ~Ⅳ级,双手掌间肌、大、小鱼际肌萎缩,右侧为著,双下肢肌力正常。浅、深感觉正常,双侧对称。生理反射对称,无亢进。右手Hoffman征(+),左手Hoffman征(-)。双下肢病理征(+)。颈椎X线平片及MRI如图1~3。

第一次临床病例讨论

菅凤增(神经外科脊柱中心主任医师):中年患者,1年左右病程,以双上肢麻木、肌力下降、肌肉萎缩为主要表现。双下肢病理征阳性,说明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结合双上肢的临床表现,病变应定位于颈部脊髓。患者肱二头肌肌力正常(C5神经分布区),而拇指肌力Ⅲ~Ⅳ级(C6神经支配区),且伴有明显的大鱼际肌肉萎缩(C6神经支配区),病变进一步定位于C6~7水平。从影像上来看,C6~7节段见椎间盘突出,挤压硬膜囊,相应髓内见异常信号,与临床定位节段基本一致。

问题在于病变的定性诊断。MRI上看,虽有椎间盘突出,有硬膜囊压迫,但脊髓本身仅有轻微压迫,尤其从轴位上看,能明确颈椎病的诊断吗?髓内异常信号与此有关吗?另外,查体有明显的肌肉萎缩,但患者没有深浅感觉的障碍,能除外运动神经元病吗?

董会卿(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定性诊断需作如下考虑:(1)颈椎病:患者具颈椎病典型症状,影像上压迫节段亦具对应关系,最常见的原因应为颈椎病。但是如果压迫不重,而症状较重,该诊断须慎重。(2)脱髓鞘疾病:该患者症状具有对称性特点,髓内12高信号,首先要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相鉴别。但是脱髓鞘病变早期出现肌萎缩较少,髓内信号多靠近中线位置,如有必要,可行脑脊液寡克隆带(OB)、水通道蛋白4(AQP4)等检查,视觉诱发电位,肌电图,脑MRI等检查以除外。(3)运动神经元病:例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主要表现为上、下神经元受累,几乎无感觉障碍,此外往往合并舌肌、胸锁乳突肌受累,而颈椎病很少累及如此高节段。运动神经元病进行性发展,而颈椎病常有一相对稳定的平台期,综上所述患者运动神经元病可能性不大。(4)尚有颈椎病与脱髓鞘疾病共存可能。

高勇安(放射科主任医师):患者颈椎MRI显示,C6~7节段椎间盘突出,黄韧带局部肥厚,虽硬膜囊有压迫,但脊髓形态正常。在此情况下出现髓内异常信号,主要考虑三个情况,一是各种脊髓炎性脱髓鞘病变,二是颈部外伤后改变,三是颈椎病,从影像角度较难鉴别。

菅凤增:目前定性主要集中在颈椎病及脱髓鞘疾病的鉴别上,运动神经元病的可能性不大。颈椎病的发生与颈椎的活动有关,近年来,采取不同体位的动力位MRI检查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相对于肌电图、腰穿化验等其他检查更方便,结果更容易解释,不仅可以帮助诊断,还可以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生机制,如脊柱退行性疾病中的动力学因素。

(根据第一次临床讨论意见,患者行颈椎前屈后伸位MRI检查,结果见图4,5)。

第二次临床病例讨论

高勇安:该患者动力位MRI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过伸位MRI显示C6~7椎间盘显著突出,黄韧带局部增厚加剧,两者前后挤压硬膜囊,形成钳夹效应,可以很好地解释髓内异常信号的产生。反观过屈位时,椎间盘压迫较中立位进一步减轻,黄韧带受拉伸作用增厚解除,使椎管容积处于最大。根据动力位MRI,进一步支持患者颈椎病诊断。

董会卿:根据动力位MRI结果,进一步支持颈椎病诊断。髓内异常信号为脊髓受压后的脊髓软化、胶质增生、脱髓鞘而导致,如能解除压迫,应能改善部分缺血症状,改善临床症状。这与脱髓鞘疾病转归相反,目前已有报道脱髓鞘疾病误诊为颈椎病,行手术治疗后症状加重乃至瘫痪,因为脱髓鞘疾病本质是自身免疫机制的紊乱,手术可能加剧这一过程。

菅凤增:综合考虑,该患者可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手术指证,可行C6~7颈椎间盘显微切除,同时行植骨融合及内固定,在减压的同时消除由于颈椎活动引起的压迫;从这一角度上讲,这样的病例不适合人工椎间盘(术后可以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手术过程中颈部不宜过度后伸。

(第二次临床讨论结果明确颈椎病诊断,经行颈前人路,C6~7椎间盘显微切除,同时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感双手麻木症状较前明显缓解,肌力症状同术前。嘱患者进一步康复训炼,1个月、3个月、6个月定期随访)。

第三次临床病例讨论

董会卿:从术后早期表现看,麻木症状明显缓解,应当认为与颈椎病压迫有关。但肌力的恢复还应进一步观察,如果肌肉萎缩好转,肌力恢复,能够明确颈椎病的诊断。

高勇安:以往遇到这样的病例,我们多数认为炎性脱髓鞘可能性最大,后行激素冲击治疗。经过反复诊治,发现髓内病变没有明显改变。如果能及时认识到是颈椎病所致,及早建议行动力位MRI,患者就能够及时得到治疗,从而获得完全恢复功能的可能。

菅凤增:这例患者给我们很好的启发,影像学体现的正是颈椎病发病机制的核心环节一颈椎不稳。常规中立位MRI有时无法体现颈椎不稳带来的脊髓压迫,过屈过伸X线片有时也未见颈椎不稳,然而加行动力位MRI后可发现脊髓在过伸位时受到压迫。通过手术解除直接压迫,并固定椎体,可以从病因上进行纠正。但正如董主任指出,术后时间还短,还需要进一步随访患者,观察转归。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退变、骨赘形成压迫脊髓引起的功能障碍。MRI是对脊髓型颈椎病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之一,可清楚表现脊髓受压的程度和原因。一些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RI影像表现为脊髓T2加权像高信号。文献报道该征象发生率在22.7%~83.0%之间。这种信号是否能预测临床预后,目前争论较多。有报道认为,髓内高信号常常出现在神经系统症状呈中度以上受损的患者,其发生率与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成正比。但也有研究认为,T2像高信号与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T2像有高信号的患者同样可能有较好的预后。

在颈椎病MRI影像出现T2高信号时,应该考虑到其他神经内科疾病的可能,如脱髓鞘等炎性疾病,临床上误诊误治的现象并不少见;尤其髓内的异常信号与压迫部位不完全一致时,更应考虑到其他疾病的可能。另外,由于许多症状有重合,运动神经元病也需要很好鉴别。

常规颈椎MRI是仰卧位下行颈椎扫描,这样的扫描方式主要有两个缺点:(1)颈椎的活动度较大,各颈椎组成结构随颈椎活动发生动态变化,这种变化可能造成脊髓受压的变化,而中立位MRI无法体现。(2)仰卧时颈椎受力负荷较站立位时显著降低,因此仰卧位MRI无法完全反映日常生活情况下的颈椎载荷,也即无法反映生活中的脊髓受压。

颈椎病患者颈椎过伸时对脊髓压迫加重与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有关,参与因素有前方的椎间盘和后方的黄韧带等。椎间盘随着颈椎前屈后伸位置有着动态的变化,前届时后纵韧带紧张,纤维环高度增加,使突出的椎间盘部分回纳,后伸时后纵韧带松弛,纤维环高度下降,因此椎间盘进一步向后突出,造成椎间盘的突出程度后伸位>中立位>前屈位。颈椎病患者黄韧带增厚,且弹性下降,在后伸位时发生折曲,成为后方的主要致压因素,且与前方椎间盘共同形成钳夹效应,加重了对脊髓的压迫。

动力位MRI是对常规颈椎MRI的很好补充,可以反映颈椎各种活动状态下的影像学结构和相互关系,从而完整地反映患者的致病机制,给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动力位MRI包括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旋转等,较常用的是前屈后伸位检查。动力位MRI的使用指证目前尚无定论,有待临床医师和影像科医师的共同商讨。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7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
  • 用户 tdicls7696的评价
    评价时间:2015-04-24 10:58:44
    好评
    tdicls7696说:希望会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