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颈椎病
传统观点认为,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邻近组织(脊髓、神经、椎动脉、交感神经)受累而引起的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称为颈椎病。这一定义指出,椎间盘是导致颈椎病的罪魁祸首。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颈椎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都以椎间盘为焦点。大家都认为,颈椎病来源于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退变与颈椎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椎间盘退变是诊断颈椎病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很多人都认为,在椎间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颈椎是健康的,不需要预防和治疗;颈椎病的预防也大多局限在姿势的调整以防止椎间盘退变方面。很多人直到发现自己颈椎间盘发生了退变并有了继发性的骨质增生才引起重视,殊不知,此期的颈椎病已经较重,预防已经相对较晚。
颈椎结构非常复杂,外有皮肤肌肉,内有韧带、骨与关节突关节;关节进一步由关节囊、滑膜、关节软骨等构成。椎间盘位于骨与骨之间,与后方的关节突关节协同起到椎骨间关节的作用,形成运动单位。我们可以把人体的颈椎比喻成一座斜拉桥,骨和椎间盘部分像是桥梁的桩基、周围的肌肉相当于桥梁的斜拉索。斜拉索与桩基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桥梁的不稳;在颈椎的骨、关节、韧带、椎间盘以及肌肉等各种组织之中,任何一种组织的退行性改变都会影响到颈椎的稳定性。
因此,颈椎病是在多种因素干预下、在多种组织参与下、经过多种途径综合作用而发生的颈椎退行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有遗传因素,有精神因素等等;外因有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姿势的影响,有外伤、感染等因素的作用。在椎间盘、肌肉、韧带、骨和关节等等多种组织之中,任何一个发生退变都会导致或加重其它组织的退变,形成错综复杂的局面,导致颈椎病的发生。椎间盘退变只是颈椎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不是唯一环节。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椎间盘之外的其它组织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专家对颈椎周围的肌肉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在颈椎病的早期最先发生的是肌肉劳损和退变,其次才是椎间盘的退变。因此把肌型颈椎病(又叫颈型颈椎病)单独作为一种类型列出来。虽然如此,肌肉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重视。有关颈型颈椎病的治疗,国内仍以被动疗法为主,很少有人应用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的主动抗阻运动疗法进行治疗。
武汉东方阳光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康复科专家研究证明,颈椎周围的肌肉是颈椎病最早累及的组织。一项正常组与慢性颈部疼痛组的对照研究表明,慢性颈部疼痛患者的项背肌肌肉力量和耐力显著降低,并且发生了显著的肌肉萎缩、肌肉间隙增大、CT值下降、肌肉间隙以及肌肉组织中有着大量的脂肪组织浸润。通过应用主动抗阻运动疗法治疗之后,患者的项背肌力量和耐力显著提高,疼痛明显缓解,而且与传统的被动治疗组相比,主动抗阻运动疗法取得了显著的长期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过度重视椎间盘、忽视肌肉的作用,使疾病发展到椎间盘退变的程度才引起重视,这种情况是导致最轻类型颈椎病(肌肉型颈椎病)不能得到预防和有效治疗的主要原因;在其它类型颈椎病的治疗中,肌肉的问题也同样没有得到重视。颈椎周围的肌肉无力、耐力较差持续得不到改善是颈椎病复发和恶化的重要原因。
传统理论认为,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混合型等不同的类型。许多人都习惯于对号入座地把自己的颈椎病与书本里的某一个类型机械地划上等号,而根本看不到各型之间的关系,看不到此病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关系。殊不知,颈椎病的发生是一个由轻到重危及不同的组织、产生不同症状的过程。
颈型颈椎病系颈椎病的最早期类型,以长期慢性颈部疼痛为主要表现;以肌肉劳损、无力、耐力下降为主要原因;颈椎的稳定性受到轻度的干扰;颈椎的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此期,主要病变组织在于肌肉,椎间盘没有显著的退变。
如果疾病继续发展,椎间盘退变加重,颈椎不稳加重,进一步危及椎动脉,导致眩晕,则形成椎动脉型颈椎病;如进一步危及交感神经,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则产生交感型颈椎病;如颈椎不稳并代偿性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使上肢麻木,则形成神经根型颈椎病;如果压迫脊髓,使四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则形成脊髓型颈椎病。
总之,颈椎病从轻到重逐渐累及肌肉、椎间盘、椎间关节、椎动脉、神经根和脊髓,是一个稳定性逐步丢失和代偿的过程。
颈椎病重在预防,我们的理想是不患任何颈椎病;即使患了颈型颈椎病,最好能够把它消灭在这一状态,使之不向椎动脉型、交感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发展;已经罹患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或神经根型颈椎病者,一定要积极科学地治疗,防止向脊髓型颈椎病发展。
遗憾的是,许多人不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颈椎病,而是孤立地看待上述症型,仅仅应用对症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并不采取任何防止颈椎病进一步发展的措施。其实,一个症状的消失并不代表疾病的治愈;相反,在一种症状消失之后,下一种症状到来之前,恰恰是疾病的发展阶段。肌肉无力和耐力下降是促进颈椎病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只要这一因素持续存在,颈椎病就会复发或加重。
总之,仅仅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无异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抑制疾病的发展。近年来,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保守治疗却一直停留在这种对症治疗阶段,可想而知,其结果肯定是颈椎病的反复发作、逐渐恶化。
祖国医学非常重视治未病,然而在颈椎病治疗方面,我们的确应该做一下深刻的检讨。颈型颈椎病时期是最容易治疗的时期,是颈椎病治疗的黄金时期,我们完全可以将颈椎病消灭在这一萌芽状态。由于肌肉劳损、无力、耐力下降为其主要原因,所以只有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治疗才能从根本上逆转颈型颈椎病的病理机制,治愈颈椎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并不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有的人即使治疗,也只是接受传统的被动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并不能有效提高颈椎周围的肌肉力量和耐力,而仅仅可以缓解症状。岂不知,疼痛虽然暂时缓解,肌肉无力却依然存在,自然而然,疾病的复发和加重就难以避免。
因此,错过最轻类型颈椎病的根治机会是导致颈椎病复发和加重的主要原因。
B、周先生,54岁,武汉某洗车场老板,六年前,因反复头晕心悸,在大医院用各种现代化仪器,进行了全身检查,结果在X光片、CT和磁共振片上发现:颈曲变直,C4-5、C5-6、C6-7椎间盘突出。诊断是颈椎病。于是他认认真真地在医院接受治疗,他做过上吊式牵引、按摩、拔罐,也做过针灸、小针刀,吃过中药,打过点滴。在这家医院治不好,他就换另一家医院;洋医生治不好,他就找土医生。除了开刀,他几乎什么疗法都试过了,治了整整一年,结果症状依然如故。于是他失去了信心,去武汉归元寺,找会治顽症的和尚;也去黄梅五祖寺,拜菩萨。终于,绝望了。
后来听了别人介绍,他来武汉东方阳光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找我了。我根据症状,看了片子,对他说,虽然有椎间盘突出,但下肢无症状,应该是交感型的颈椎病,不用开刀,可以用牵引治疗。于是我用卧位颈后垫枕轻重量牵引,每天半小时,并教她晚上睡觉前,用牵引枕再自我牵引半小时。一星期后,心慌症状消失,两星期后,头不晕了。这件事,已经过了整整六年,至今没有复发。--这个病例告诉我们,遇到头晕心慌的病例,要想到是不是患颈椎病了?
C、武汉的杨教授,时年45岁,在武汉(公立大学)某学院任院长,据说,在湖北省公立大学的校(院)长中,数他最年轻。在外人看来,他年富力强,实际上,却重病缠身。4年来,他下半身(腰部以下),天天胀痛麻木。在医院做了磁共振检查,结果发现第5-6节腰椎椎间盘突出,也发现第3-4节颈椎椎间盘突出。在医院,因为他的症状在下半身,所以被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牵引、按摩、拔罐,针灸治疗,也吃中药,也打点滴。没什么效果,后来也按颈椎病治疗,做了上吊牵引等一系列治疗,结果时好时坏,就这样,断断续续,治疗了四年。
最近几个月,腰部酸痛,演变为剧痛,双小腿后部酸痛,也变为抽痛,尤其在下半夜,疼痛更加剧烈,不能入眠。白天,他可以去医院理疗理疗,可是到了晚上,医院理疗科不看急诊。所以每当下半夜,痛得厉害时,他只好再去找按摩店。一般的按摩手法,还不能解决他的问题,需要按摩师用大力气扭捏小腿,捶打腰臀部,才能缓解。那四年,他真是--度日如年。
有一天,他从朋友那里听到我的消息,立即带着几本厚厚的病历,来武汉东方阳光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找我了。他带来的影像片,就有几十张,足足有半块砖头那么重。我根据他诉说的症状,看完了(几乎是摄遍了全身的)影像片,我对他说,看来,不象腰椎间盘突出症,应该是脊髓型的颈椎病,先按颈椎病治疗吧!
于是我用卧位颈后垫枕大重量牵引,半小时后,再用远红外线照射透入,并嘱他晚上睡觉前,用牵引枕,再自我牵引半小时。第二天,他高高兴兴地来了,见到我,第一句话就说:很有效!看来,你的诊断是对的。昨天晚上,我舒舒服服地睡了一个晚上。以前,我的腰,好像被铁皮捆绑着一样,现在一下子松开来了。接下来几天,他接连又治疗了七次,很快,下半身,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了。
这是2012年7月的事了,至今快一年,他的病痛,没有复发。杨教授经常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每到一地,见到老同学老朋友,他总是爱讲述自己的苦乐史。怪不得最近一年来,我经常接到外地高校教授的电话,说自己也有颈椎病,要来武汉找我治疗,每当这时,我都请他们先看看我的博客,了解一下颈椎病发病的原理,在自己家里治疗就行了。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