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睡眠障碍
对睡眠和睡眠障碍的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当时从因患脑炎而发生意识障碍的病案中发现﹐病变的定位不在大脑皮层而在脑干灰质,因而人们把脑干看成是维持意识的中心。其后从寻找睡眠中枢的研究发现,睡眠中枢在丘脑丘脑与延髓之间。巴甫洛夫在实验中使狗丧失视﹑听﹑嗅觉,结果引起了长期睡眠,他认为感觉刺激的不断作用在维持觉醒状态有重要意义。20世纪40年代后,许多研究者发现﹐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性激活系统对维持觉醒有重要作用,如果该系统的非特异性冲动减弱,大脑皮层的紧张性就会下降而出现睡眠状态,因此他们把睡眠看作是该系统的被动抑制与觉醒的简单终结。60年代后的研究证明,桥脑中蓝斑和缝际核与REM的发生有关,而中脑的缝际核可能与NREM有关;缝际核含有5-羟色胺能神经元,蓝斑含有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用化学方法使5-羟色胺增加或减少,可使NREM和REM易化或抑制;因此,5-羟色胺能神经元中枢通路可能与NREM的维持和REM的激发有关,而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中枢通路可能与REM的维持与觉醒有关。
睡眠可分为正相睡眠期(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和异相睡眠期(快速眼动睡眠期REM),健康人睡眠开始于正相睡眠期,维持70~100分钟后转入异相睡眠期﹐再维持20~30分钟后又转入正相睡眠期,如此重复约4~6次,睡眠量常依年龄不同而异,新生儿需睡18~20小时,儿童12~14小时,成人7~9小时,老年人一般只需5~7小时。
睡眠失调包括:睡眠量不足;想睡但是无法入睡,直到凌晨两点才能入睡,睡眠质量差;尽管睡了一夜,但是仍感到不能消除疲劳。
异态睡眠:睡眠期间出现行为或生理上的异常。
原发性失眠症:入睡或保持睡眠困难,或醒后感到不解乏(即使睡眠正常,也感到休息不充分).正确的睡姿原发性嗜睡症:患者抱怨睡眠过多,睡眠时间延长或白天睡眠发作。
世界睡眠日的一项万人问卷调查显示,国人中有45%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有两种表现,一是入睡困难,如果躺在床上30分钟还睡不着,而且维持了一段时期,可能就是出现了问题。另外,睡眠障碍还体现在睡眠维持方面,有的人经常在早上三四点钟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或是睡一夜要醒好几次,这也属于睡眠障碍的一种。
可能引起睡眠障碍的外界原因不少,环境因素是很重要的一种。房间过于明亮、有噪声,或是冬天烧暖气,室内空气太干燥都可以影响到人的睡眠质量。另外,更多的患者是因为工作压力大,过于疲惫和总是考虑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而阻碍良好的睡眠。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