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工作室专门收集精神障碍患者作品
中国江苏网5月16日讯 南京地铁站的广告灯箱里有一组特殊的广告,创作者是一群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他们的作品中有蜡笔画就的人像,也有手指沾上颜料后在白纸上按出的彩蝶,简单纯粹。除了注明作者姓名和年龄,每幅画都配了一句说明:这是XX想告诉你的。实际上,不少精神障碍患者有惊人的艺术天分。最近,几位被贴上精神障碍康复者标签的艺术家叩响了建邺区凤栖苑社区二楼的大门。
江南时报见习记者吕晶晶
【一幅画】
只创作忠于内心的作品
从建邺区福园小区大门向里走十多米就是凤栖苑社区。如今,社区二楼的狭窄单间成了储藏间,2个大房间则被布置成美术工作室,墙上挂着十余幅风格迥异的画作,靠墙的书柜里还有不少画具、手工制品。昨天起,这里正式挂牌成立工作室,为患有精神障碍的艺术家或爱好者提供创作空间。
北间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名为《无题》的画,这也是工作室陈列的最简单的作品。白色画纸上整齐排列了四个橙色的色块,每个色块里各有一个红色漩涡。这幅画想表达的是什么?当工作室创办者郭海平向画的主人、患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张玉宝(化名)提出疑问,张玉宝平静地回答:这是我脑子里冒出来的。
郭海平介绍,张玉宝是自己涉足精神疾病康复艺术项目后接触的第一批患者,他的作品几乎都是无意识创作的,比起一般画家对构图、用色的思考,张玉宝更倾向于一气呵成,如实描摹脑海里闪现的画面。用郭海平的话说:这既是他对这个世界的反映,又是这个世界留在张玉宝潜意识里的记忆。
认可一颗会动的石头
南间的工作室空间相对宽裕,能容纳七八个人在此创作。进门左手边的第一幅画如同孩子的涂鸦,画纸中央是个空心的红色圆球,圆球被底部的3个黑色钉子状物体支撑住,从画面背景看,红色圆球似乎处在房间的一角。这幅画是郭海平从常州和平医院带回来的,被命名为《固定》,在此姑且将作者称为石头。
他当时告诉我,画里圆球是一颗石头,石头会跑,所以还要在周围画几颗钉子,郭海平坦言,石头会跑的想法让自己很惊讶,但他并未追问下去,因为对绘画者石头而言,石头会跑就和人要呼吸一样理所当然。在和精神障碍患者交流时,沉默是种尊重。
工作室将推广他们的作品
年近50的精神障碍患者老李独自住在单位提供的5平方米单间里,除了一张床、一张矮桌,房间里只剩下满墙的画。郭海平从中挑出一幅命名为《无意识》,挂在新开的工作室里。郭海平笑着解释:他在绘画时会先随意涂背景色,再凭想象勾勒具体形状。就像小孩子经常把云层看成羊、鲸鱼、棉花糖,他看出什么就画成什么。郭海平告诉记者,老李是主动联系他提供作品的。而在他所收集的作品大多是从医院、患者家属和一些知情者手中得来的,像老李这样主动联系他的人寥寥无几。
工作室目前有两种发展思路。一种是定期支付给具有艺术天分的精神障碍患者一定资费,再以慈善拍卖的形式出售精神障碍患者的画作,其经济所得将继续投入工作室的运营,让更多符合要求的患者参与到艺术创作中。
另一种方式是在患者的作品中寻找原生艺术作品,帮助他们把作品推广到海外市场。原生艺术包括素描、彩画、刺绣等创作类型,须显现出自发与强烈创造性的特征,尽可能脱离对传统艺术与文化的依赖,作者通常是和职业艺术圈没有关系的人。郭海平介绍,日本的原生艺术作品在欧洲艺术品市场出售的最低价格是3000欧元。如果条件允许,他们还要建原生艺术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展出,让他们更了解此类文化。
[1][2]下一页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