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网瘾需对症下药
如果用暴力、地狱、集中营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一所戒网瘾学校,相信大多数人都觉得难以置信。但在现实生活中,19岁的河南网瘾少女郭玲玲生前就待在这样的学校里。
5月19日,她因上厕所未向教官报告,被加训两小时后死亡。所谓加训,就是在教官的眼皮子底下摔前倒和后倒身体在直立状态下整体前倾或后倾扑地。要完成这个准军事化动作,学生往往被摔得鼻青脸肿。学校借这种体罚行为,迫使学生听话,以此来达到戒除网瘾的目的。
事件曝光后,戒网瘾学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大大小小300多家治疗网瘾的学校和机构。它们的治疗方式大同小异,如采用训练或军事化管理,甚至是电击等治疗方式。这些机构大多都没有正规的资质,且费用昂贵。家长也是在万般无奈下,将他们眼中无可救药的孩子送往这些机构。然而,悲剧接连上演。2009年,广西南宁一位少年在参加戒网瘾训练营时被殴打致死。2010年,一名乌鲁木齐17岁少女因逃避戒网瘾,试图逃跑,坠楼身亡。
互联网带来了不少新问题,网瘾便是其中之一。一般认为,网瘾是指上网者因长时间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空间里,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并难以自拔的状态。随着网民的数量激增,这个问题愈发严重。调查显示,我国城市网瘾青少年人数已超过2400万。除了戒网瘾学校外,网瘾基因检测等周边产业也蓬勃发展。早前,国内某机构提出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平均每日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8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网民调侃自己一夜醒来得了精神病。
网瘾真是一种精神疾病吗?至少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还有争议。据可查的资料显示,网瘾一词实为舶来品。它的诞生源于一个玩笑。1995年,精神病学家伊万戈德堡参照其他病症杜撰了一种名为网络成瘾症的疾病,并将相关内容放在了自己的主页上。他写道:患有这种病的人往往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会连续上网数小时,还会不由自主地活动手指去打字。但时至今日,国际精神医学领域通用的两大诊断体系均未将网瘾定为精神疾病。
在国内,2009年发布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中,曾明确否定了网络成瘾这一说法;2013年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综合防治工程工作方案》中也明确提出,要尽快研制本土化的网瘾诊断测评系统。
网瘾尚待认定,但却是一种真实存在。2010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显示,青少年网民中网瘾的比例为14.1%。其中网络游戏成瘾最多,网络关系成瘾次之。近一半网瘾青少年把玩网络游戏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并且花费的时间最长。专家认为,网瘾的罪魁祸首并非是网络,其根源在教育和社会。在面对网络成瘾的青年时,不应把他们看作病人,也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控制他们的行为。找出病因才是关键。
在网瘾预防方面,国外的做法或可借鉴。在美国,娱乐软件实行严格的分级制度,严禁儿童在网上接触只有成人才能接触的内容;在法国,家长会与孩子制定家庭公约,公约包括电脑放置的地方,每人每天使用电脑的时间,双方都必须遵守;在韩国,所有网吧电脑都必须装有特定的屏蔽软件。
戒网瘾学校被推到了公众的视野,被曝光的治疗网瘾的手段方式和手段之暴力和残忍,简直令人匪夷所思。通过这次事件,民众和政府应该有所反思。一方面,网瘾症在尚未被权威机构认定的情况下,在国内被有种妖魔化的倾向。在一般的社会认知里,孩子痴迷于网络,就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坏事。家长也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断孩子这种行为。其实,青少年痴迷于网络,大多数是因为在网络中能得到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满足感。家长应该找出具体的原因,对症下药。另一方面,近年来,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现象呈高发趋势。几年前的网络流行语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就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政府除了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引导外,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网瘾认定和检测标准以及应对方法。(杨程)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