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指标拿网瘾学生
最近,网传北大正排查网瘾学生,消息随后被证实。北大确实发出过此类通知,要求下属学生干部提交30到50人的网瘾学生名单,学校将为之成立教学单班专门帮助网络成瘾学生走出困境。该新闻一时间引起巨大争议。人们普遍质疑其合理性,认为30到50人的硬性指标有强制之嫌,并且会对被选中者造成心理伤害。
一条由北大毕业生发布的微博在网上传开。微博中称,北大某学院发给学生干部的邮件,内容大概为:学院将进行“网络与大学生健康成长”课题项目,要求各位学生心理助理(学生干部)排查本班沉溺于网络的学生,于翌日上交名单至学院。
“很多心理助理不想报名单,怕得罪人,但学院说必须报一个,老师就自己从班里挑了个学生,这给我们造成了很大压力”,该院一名知情学生对此现象表示质疑。该校一辅导员也表示,课题将持续两个学期,全校范围内预计招收30到50名学生。【详细】
前天晚上,得知消息在网上传开后,该院老师临时召集了收到邮件的10个学生心理助理。据其中一名学生透露,“大家全部被叫过去,老师问有没有人将这个邮件转发给别人”。
昨天下午,该学院一位学工办负责人证实,学院确实召集了10名学生,“我们只是正常地询问一下,并不会影响到这些学生的”。【详细】
北大学生工作部有关负责人16日告诉“中国网事”记者,有关媒体的报道并不准确,学校并未排查网络成瘾学生,这只是北大教育学院教师开展的以“网络与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主题的学术性研究项目。
“网络与大学生健康成长”课题组当日通过北大新闻网发表声明。声明说,该课题是“网络与青少年发展”系列学术性研究项目的一部分,力图在以往的“网上学习平台设计”“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青少年网络生活调查”等课题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和网络心理进行实证研究,寻找导致网络沉溺行为的关键因素,进而通过创新使用网络的课程方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课题的研究成果不包括任何政策建议的内容。【详细】
据了解,本次项目课题是由北大教育学院丁小浩教授发起的,在全校范围内征集“网络成瘾”者,由各院系学工办负责。
“我们当然希望人越多越好,但是对人数没有什么要求”,丁教授说,具体事宜由各院系学工办负责,“可能是中间转达的时候有问题,导致了误会”。
丁教授解释称,只是做个课题,目的是帮助部分学生克服网瘾,学生本着自愿报名参加项目,并未采取强制执行。【详细】
校方表示,“该项目的帮助计划比较新颖,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开设选修课,有3个学分,主要讲新型网络应用及技术;二是多次的外出活动,包括素质拓展、户外游戏以及参观考察等。”就一项帮助计划而言,帮助方一般不会提供额外奖励,受助一方也应该是自愿的且不求回报的。但是,校方却拿出了3个学分奖励作为彩头,将一项教学外的帮扶计划当成课程的一部分,毫无疑问很有创造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可以理解为吸引学生加入该疑似研究计划的诱饵。
实际情况真会是如此吗?成为同学中被贴上问题标签的一类,只会给当事人的心灵带来伤害,而绝没有所谓的光荣,更别提受到欢迎了。但是,我们却也不妨从校方的表述中读到一种诱惑甚至蛊惑的成分。是真为学生着想,还是把学生当成某项社会研究的小白鼠,我们不妨静观后续的发展。【详细】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