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的三高父母塑就现代病梅
那些一边领着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做皮纹测试,一边背着孩子托人情、找路子的“变态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高职、高知、高薪的“三高”人员。他们在教育孩子上更容易被“忽悠”,更容易产生焦虑,也更容易把这些负面的东西传递给孩子。(4月6日《中国青年报》)
这是一个万事可拼的时代。当拼爹、拼权、拼富层出不穷时,拼孩子便成了握在手心的最后一个砝码。“别人拼钱,咱没有;别人拼权,咱没有;咱手里有的只有孩子,所以咱拼孩子。”这是这些家长最自豪的心声。我就亲耳听过一个同事这么说过,他的儿子考上了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研究生。而如何打造“牛孩儿”的论坛跟帖高居不下也是个普遍现象。“成功”家长所感受到的热捧与艳羡,又无形地带动下一轮“拼孩子”热潮,如此循环往复。
古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因为高学历家长有能力对社会有更清醒的认识,更能清楚地看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而社会的种种现实又将这种差距不断投影且放大,故而高学历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期待变异成为强烈的、不可释怀的焦虑。在人口众多、教育基础相对薄弱、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稀缺的大背景下,在白热化的升学竞争面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共识,高瞻远瞩的规划亦不可缺,各种补习班便是付诸实施的常规动作,“变态”的家庭教育反而成了常态。
报道中有个实例很具代表性。马女士的丈夫来自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县城,从“小县城到大北京再到全世界(海归)”全靠他一个人考过来的,因此“爱拼才会赢”成了他的信条。儿子两岁开始,就给儿子报了早教班,现在周末要上美术课、围棋课、钢琴课,还有一个半天是在家里上的外教英语课。此种培优计划可谓疯狂,既有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朴素期待,更有着浓重的补偿心理。然而他们恰恰忘却了自己当初冲劲发自内心,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引领着他们走向成功,而现在的孩子在繁复枯燥的训练中还有几分热情与渴望?况且今日社会环境与过去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孩子见识更多,个性更强,反抗力更大。身为父母,简单地“复制” 成功的经验,实则是对孩子尊严的漠视及对孩子个性的压制。
不由得想起著名的《病梅馆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悖逆成长的力量,一味依照自己的想法给孩子“修枝剪叶”,“变态”的“三高”父母正在着力塑造新形势下的一代“病梅”。把自己一生的经验和教训浓缩在孩子的教育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样很大。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庸物,不是父母的缩小体,他们的独立人格和内在尊严应该得到尊重。一位作家曾经说过:风可以吹走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三高”父母掌控在手心里的孩子能否“化蛹成蝶”还有赖于社会大环境的不断解压、理性教育观的不断普及以及每个个体的意识觉醒。(斯涵涵)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