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成像可甄别甲状腺癌低危人群
甲状腺超声成像
研究要点:
甲状腺结节较为常见,但多数为良性结节。超声成像技术可用于鉴别低风险甲状腺癌人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活检和过度诊断。基于超声成像结果对甲状腺结节进行诊断管理的方案存在着较大分歧。美国旧金山市加利福尼亚大学Rebecca Smith-Bindman博士及其同事开展了一项试验,他们以超声成像特征为基础,对甲状腺结节相关的甲状腺癌风险进行量化。发现甲状腺超声成像技术可用于鉴别低风险癌症人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活检。相关论文发表于2013年8月份最新一期的JAMA Internal Medicine杂志。
该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了2000年1月1日至2005年3月30日接受甲状腺超声成像的患者。通过加利福尼亚癌症注册处链接鉴别甲状腺癌病例。
结果显示,研究期间有8,806例患者共进行了11,618次甲状腺超声成像检查,其中有105例患者确诊患有甲状腺癌。甲状腺癌确诊患者人群以及非患者人群中均常见甲状腺结节(分别为96.9%和56.4%)。
研究发现,唯一与甲状腺癌风险有关的三项超声结节特征包括,微钙化、超过2cm及结节整体实质化。如果其中一项特征被用于活检适应症,那么大部分的甲状腺癌病例可被检出,同时伴有高假阳性率和低阳性似然率,每56次活检即可诊断1例甲状腺癌。若其中2项特征被用于活检,敏感性和假阳性率会降低,阳性似然率上升,16次活检即可诊断出1例甲状腺癌。
该研究结果表明,与针对所有大于5mm甲状腺结节进行活检手段相比,采用上述严谨手段(需要存在两个异常结节特征方进行活检),可在维持低癌症风险的同时减少90%的非必要活检。尽管甲状腺结节较为常见,但多数(98.4%)为良性结节,这凸显了采用谨慎态度确定对何种结节进行采样,以降低非必要活检的重要性。
研究由此得出结论,甲状腺超声成像技术可用于鉴别低风险癌症人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活检。基于上述结果,可进行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对该结论予以验证。
研究背景:
超声成像技术已取代核医学成为最常见的甲状腺成像检查手段。放射科医师、内分泌专家、头颈部外科医师对甲状腺超声成像技术的使用日渐增加,导致了大量无症状甲状腺结节的发现(可能涉及到超过50%的成人), 同时甲状腺癌的诊断也有了快速增加。
相比之下,临床确诊的甲状腺癌非常稀少,每人一生中的患病风险少于1%。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高,但有症状的癌症发病很少,只有很小比例的甲状腺结节为恶性。由于对哪种类型的结节易发展为癌症并不明确。相关循证指南的缺乏,导致频繁的甲状腺活检以及甲状腺癌的过度诊断(如不诊断会保持无症状状态)。
虽然许多研究分析了甲状腺结节超声成像特征与甲状腺癌风险之间的相关,然而,大部分研究的样本量小,其分析也仅局限于接受活检的患者,而活检决策则受到甲状腺超声成像结果的影响。本文的目的在于甄别癌症相关的超声成像特征,并建立对甲状腺声波图进行判读的标准化系统。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