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睾症及不育
字号:大 中 小
隐睾症及不育
隐睾症是常见的睾丸先天性异常,包括睾丸下降不全和异位睾丸,而睾丸下降不全占绝大多数,临床所谓隐睾症,多指此言。由于隐睾有影响生育和造成睾丸恶变等不良后果,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此病属于中医文献中“天宦”病之一,与“独肾”相似,多因肾气不充而致。隐睾发生率,新生儿约l%-1O%,l岁时约2%,青春期约1%,青春期后下降者为数不多。隐睾单侧多于双侧,双侧发生率在10%-25%之间。
1.临床表现
发现单侧或整个阴囊发育不全,体小上缩,或高低不齐,站立时阴囊空虚无睾丸,即可诊为隐睾症。在腹股沟内可触及较小、活动、有压痛之睾丸;若睾丸缺如,表明为高位或类无睾症。至青春期仍未降者,睾丸细小,质软,可伴有性欲减退、阳痿、生殖力低或不育等。精液检查时,精子计数每毫升可少于2000万个,或精子畸形率高,大部分双侧隐睾患者之精液中可无精子;其中个别患者可有内分泌不足之体征。B超可协助诊断,区分隐睾或单睾。约有8%-15%隐睾患者,因发生睾丸肿瘤而就诊。
2.辨证要点
现代医学认为,关于睾丸下降之机理尚不清楚,通常与下列因素有关:精索、血管、输精管过短,同时精索周围有粘连,限其下降,这主要由于雄激素分泌不足所致。由于腹股沟发育异常,导致内环过小或缺如,睾丸无法通过。睾丸引带缺乏雄激素受体,失去向下牵引的作用,提睾肌发育不良,或提睾肌亢进收缩,也会引起睾丸下降受阻。隐睾双侧者可能为内分泌障碍,母体促性腺激素不足;单侧者局部机械因素居多。近年来发现,多数隐睾患者都有程度不等的睾酮合成和分泌障碍。阴囊发育异常所致。另外由于睾丸长期受到较高温度之影响,年龄越大,位置越高,形态改变也越严重。而病理表现则为精原细胞和支持细胞发生退行性改变,生精上皮极度紊乱,很容易造成睾丸恶变,发生恶变之年龄通常在30-40岁左右。
睾丸下降不全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但应与睾丸缺如,异位睾丸、睾丸回缩及两性畸形相鉴别。同时隐睾本身症状不明显,但其合并症却十分严重,必须予以警惕。如隐睾温度较高,使其发育不良,失去生精能力;如隐睾并发腹股沟疵者,约占50%左右;又如精索扭转,甚者导致睾丸缺血坏死;再如隐睾易受挤压、撞击等损伤;另外还要注意腹内或腹股沟内隐睾,比正常睾丸恶变机会大20-48倍,而腹内隐睾恶变更多。
隐睾者,古谓之“纵”,指外肾仅一子或二子全无,包含一侧或双侧隐睾,属“五不男”病症之一。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责之于虚,由精血亏损,阳气不振所致。先天者,或因母体虚弱早产,或因其他原因损伤胎元,遂致睾丸应降而不降;后天者,或抚育失宜脾胃不足,或气血不旺无血以养,遂致睾丸无力下降。
3.体会与讨论
本病患者因隐睾,阴囊发育不全而有自卑感,怕暴露,对性生殖能力和婚姻问题均有顾虑,治疗时要注意配合心理疗法。
由于隐睾可影响生育,且易致癌变.因此手术年龄之选择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6-10岁手术较为合适,因这段年龄期,睾丸组织结构层次分明,解剖容易,不易损伤精索血供。同时部分患者之睾丸尚有下降之可能,避免了不必要之手术。
睾丸停留在腹股沟等部位者易被外力所伤,平时应注意保护;对于降睾未及时治疗而发育严重障碍,特别是双侧者,婚后可能无生育能力,应向患者解释清楚。(摘自《臧平立医案》)
其它相关内容:中医药、经络解说、藏象学说、 触电的急救处置、牙齿的清洁养护保护、乳房癌自查法、李中梓《诊家正眼》二十八脉 、人体解剖图、初生婴儿、小儿的计划免疫内容、翅果油树简介及其价值概述、主要本草著作介绍、昼夜时辰计算、历史朝代公元年代对照、性交暴亡急救法 妇人腹痛......
其它药材:人参 全蝎 蜈蚣 牛黄 蟾酥 甲片 沉香 犀角 鹿角 藤黄 海马 西红花 天麻 玳瑁 红参 佛手 远志 三七 砂仁壳 珍珠 龟板 紫河车 车前子 羚羊角 海龙 象皮 薄荷 鹿角霜 鹿角胶 青黛 血竭 苏合香 桑螵蛸 鸡血藤 轻粉 檀香 枸杞 太子参 白糖参 地龙 西洋参 百合 鸡内金 黄缘盒龟 花椒 连翘 槐花 胡椒 檀香 干姜 明矾 麦芽......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