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消暑拒绝空调病
无论才处于5月上旬,超过35℃的高温天气就已早早地杀到。气象台早早就挂出了高温黄色预警信号,而昨日中午,五区齐挂今年首个高温预警信号。据悉,对、来说,这都是自高温预警信号公布实施以来*早公布高温预警信号的年份。面对高温的侵袭,应当如何正确消暑才能保证健康不被高温打倒?
进入5月份,气温一升再升,此前半岛温不下。随着其余地区降水的减少,高温进一步“蔓延”到了全范围。气象科技服务中心首席专家何夏江告诉记者,历史上5月份前半个月34℃以上的高温不少,也有超过35℃的情况,“一般5月份前半个月*高气温都会在34℃到35℃之间,也有时候会出现超过35℃的情况,1994年5月14日,*高温度达到了35.5℃,而今年超过35℃是历年*早的。”
天气中心猜测,今年5月均匀气温较常年同期会略高0.5℃左右。月*高气温会比常年同期略高0.5℃左右。
无论在单位,在商场,在出租车还是在家里,空调给炎炎秋冬带来一股清凉。然而在任何场所中,所有空调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微生物污染,这些病原体对人体健康有着较大的潜伏危害。由于室内的温度适合,病原体在空调机内大量生殖,随空调气流的循环,被送到室内的每个角落,人长呆在空调室内,就会感到头晕、乏力、免疫力下降,严重者就会罹患呼吸道等疾病,即“空调病”。据了解,大多数网友对空调的清洗消毒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人误以为只要把过滤网罩清洗一下,就算洗过空调了。实在,清洗空调主要是洗热交换器(即蒸发器与冷凝器),*好由专业的技术职员、专用设备、专用空调清洗剂进行清洗。主要是用清洗剂先根除分解夹缝深处的污垢,再用净水清洗,*后消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消灭病原体的目的,而且,清洗后的空调,制冷效果更佳。终极,既使室内温度适合,又减少空气污染,保证了人体健康。
“空调病”是一种因违犯人体生理规律而产生的疾病,其主要分为“秋冬空调病”和“冬季空调病”。秋冬里,天气炎热,阳气旺盛,按照自然规律,人体要排出大量汗液,一是为了散热,二是为了排除体内代谢物,给身体“解毒”,然而,由于人们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出汗较少,很多的毒素就留在了身体中。
“空调病”*常见的表现为全身疲惫,无精神,格外是工作时感觉全身倦怠、昏昏欲睡、恶心、想吐、头晕、饮食不振等。空调病*主要的两大危害为:降低人体的机体反抗力和减弱人体适应性,所以常处于空调室中的人很轻易感冒以及宿病复发。因此专家建议,治疗“空调病”*好的办法就是让全身出汗。如果在空调房中呆的较长,就要抽30~40分钟的进行运动,让全身出汗,将体内的毒素排出,赶走疲乏感,让精神变得清爽。
要防范秋冬空调病,在正确公道使用空调的同时,还要维持公道膳食和适量运动。尽量少吃生冷食品,逐日饮用不少于8杯温开水或茶水。同时,由于秋冬出汗较多,汗液中排出*多的是赖氨酸,赖氨酸多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因此要适量吃些肉和蛋。如果人体蛋白质流失过多或摄入不足,可导致人易疲惫、体重减轻、皮肤干燥、肌肉萎缩、水肿、反抗力降低等。此外,饮食应以开胃、平常的食品为主,可以适当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蔬菜和水果不仅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还可补充大量水分。专家建议,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工效,可以用生姜丝泡水喝。须要注意的是姜汤不可过淡或太浓,还可在姜汤中加适量的红糖。
一是长在室外工作或大量运动;二是在闷热、不透风的环境中,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三是从外面很热的环境进入室温很低的空调房时,也轻易发生中暑。一般中暑的症状表现为头晕、耳鸣、恶心、胸闷、口渴、大汗、注意力不集中,但体温不超过37.5度,这是中暑前期的表现,要引起警惕。轻度中暑则表现为面色潮红或苍白、气短、大汗、皮肤灼热或湿冷、心率增快、脉搏细弱等。如果中暑格外严重,会引起热痉挛,甚至热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呼吸加快、大量出汗、皮肤变凉、晕眩、虚脱等症状。
冬天中暑的发生率很高,除了不要掉以轻心,还要做到以下7点:一是充分休息,维持良好的睡眠,以免降低身体反抗力;二是适当饮水,多吃一些西瓜、梨等水果,以及绿豆汤、酸梅汤等消暑饮品;三是尽量幸免在11时到15时高温时段出门,不要长在阳光下暴晒,闷热的桑拿天也要尽量减少外出;第四,外出时要戴好太阳帽、太阳镜等,免受阳光的直射;第五,运动后及时补水,出汗多的人可以少量多次喝一些淡盐水;六是衬衫应宽松,多穿棉质布料、颜色较浅的衬衫;七是外出旅游或出差时若感不适,可用一些如仁丹、清凉油、风油精、十滴水、薄荷锭等降温药品。
如果发现自己或别人出现中暑症状,首先应迅速把病人置于透风阴凉处。让其仰卧,垫高头部,解开衣领,休息。然后进行物理降温,用冷水或稀释的酒精帮患者擦身,也可用冷水淋湿的毛巾或冰袋、冰块放在患者颈部、腋窝或大腿根部腹股沟处等大动脉血管部位,帮助患者散热。者可喝一些盐水。*后,如果患者昏迷不醒或出现心力衰竭、呼吸困难、皮下出血或全身皮肤发黄等症状,应该立即送医院进行急救,切勿耽搁病情。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编辑: 哆哆 )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