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社会视点拖延症 都市流行病

发布日期:2014-11-01 20:23:29 浏览次数:1598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先挑最不重要的事情做,越重要的工作越拖得久;

在决定静下心来做最重要的事时,还要先跑去冲杯咖啡,工作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开会一定要踩着点才到;

上个礼拜就下决心要洗的衣服,这个礼拜已经堆成一座小山,人却还泡在网络上或游戏中;

本来正着手于一项工作,但一有什么兴趣和想法,就抛下手中工作去干下一件

如果你常常这样,那么有必要提高警惕了,很有可能你已离拖延症越来越近。

什么是拖延症?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一词最早在1542年由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但直到最近二十年,由于拖延状如流感肆虐,这才引起学界的关注。根据卡尔加里大学商业教授皮尔斯斯蒂尔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介绍,拖延症出于自愿地推迟某事,尽管你知道这样耽误会让你更加难受。拖延症的实质在于,人们不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从而造成人们有更重的精神负担。

据调查,80%-95%的大学生有拖延症,其他人群中大概75%的人认为自己是拖延症者,而50%的人认为自己持续的拖延给生活造成了很多问题和困扰。

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等部门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白皮书》显示,76%的白领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根据腾讯微博白领累时代的总结,包括拖延症在内的几种都市症候群正不断侵蚀着都市人的内心。

拖延,正在蔓延的都市病

丁敏:19岁西南师范大学大二学生家住兰州

眼看着美好的暑期就要结束,丁敏这几天决定做一些开学前的准备工作,例如,把攒了近一个月的衣服洗了。这个说起来真,洗衣服如此丁点儿的小事居然能让我纠结成这样,用心力交瘁来形容这事我并不觉得夸张。接受采访时,丁敏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在多次自我安慰和找借口逃避后,丁敏家的洗衣筐中共积攒了13件T恤,3条裤子和5条裙子。我通常要用好几天甚至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能下定洗衣服的决心,虽然真正开始动手了之后觉得这事儿反倒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但是洗衣服很麻烦的印象依然常常出现,因此便一拖再拖。

马程程:22岁兰州商学院毕业生

说起自己的拖沓,马程程满脸自责。大四即将毕业那段时间,几乎成为她的梦魇。论文是头等大事,指导老师早在半年前已把学生们拟订的大纲修改好,并规定了论文最后上交期限。

前3个月,马程程很悠哉,天天在网上冲浪,和室友聚餐,偶尔想起论文,总觉得时间还早,班上同学都还没开始行动。剩下两个月的时候,马程程坐在电脑前开始冥思苦想,可就是不想动笔,明天再写吧。等到明天,使劲掐下自己的胳膊立志明天可一定要动笔写,直到限期前最后一周,论文还是白纸一张。随后一周,马程程夜以继日,终于在最后一天下午把论文交给了老师。

虽然现在已经顺利毕业,但每次想起这事,马程程总是觉得害怕,自己办事怎么如此拖沓。

刘君(化名):32岁平面媒体记者

我在单位,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做任何与工作相关的事情。手头的采访任务已经完成,可坐在电脑前,刘君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基本上,早上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事务。中饭之后,就会不停地喝水,不停地上厕所,然后心里紧张,明明很焦虑,但还是会打开一个又一个的网站;又不停地在微博上转帖。几个当天必须打的电话,会拖到下班前,才不得不打。

不知从何时起,刘君形成了回家加班写稿的习惯。然而,晚饭之后,刚坐在电脑前,她又起身给自己倒杯饮料,随后又敷个面膜,稿件刚开头便没了灵感,手不自觉地打开了新浪微博。

你说我心里真的一点也不急吗?不是的,我也着急,所以每次在交稿前,我都会推掉所有应酬,理由只有一个,我要写稿子,可是却总等到火烧眉毛了,才强迫自己快点完成工作。刘君说。

调查发现,50%的职场人不拖到最后一刻,不会开始动手工作,另有19%的职场人只拖延一会,17%会拖1天左右,甚至13%的人不拖到领导再催,绝不完成。

此外,调查数据还显示,43%的职场人患拖延症的频率是经常,31%的职场人表示一直都爱拖拉,8%的职场人表示最近拖延的情况比较多,仅有18%的职场人表示很少,偶尔会拖延。

拖延像流感久病必伤身

我无法控制自己:

快要交作业了才熬夜赶!

快要考试了才通宵背书!

快要截止了才用掉电影票!

我心里急呀急呀急呀,但就是忍不住要玩儿

先看会儿电视先逛会儿淘宝先睡个觉

我心里急呀急呀,可总是忍不住去捣鼓无关紧要的玩意儿,到最后才来做正事儿!

于是赶作业赶到泪流满面

背书背得天昏地暗

豆瓣网上,一位ID名良家小狐仙的人这样描述自己的拖延症状,拖延带给他的焦虑、自责可见一斑。

拖延症其实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疾病,但它却能轻易影响我们的心情,让我们的日子过得混乱糟糕。关于拖延症,很多人都有错误的概念,认为其仅仅源于懒惰。实际上,拖延症远比这要复杂。如果仅仅和偷懒一样,那拖延症理应是更为轻松的事情,并不会噬咬我们的良心。大部分曾拖延过事情的人表示,拖延的过程其实是很不愉快的体验,不管自己在做什么,都会时时想起还没有完成的工作,因此产生焦躁、痛苦等各种心理问题。

在豆瓣网上,一个名为我们都是拖延症的小组成员多达75137人。很多人在这里记录着自己因为拖延的毛病,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记者文中的几名受访者都是其成员,据了解,平均每天有近70人加入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他们为了一个目的而来战拖。

刘君说拖延症就像流感,人人都会被传染,起初时的一些拖沓行为很容易被人忽视,久而久之便形成习惯,发展到最后不仅会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会带来自我否定、抑郁等重大心理疾病,她所加入的小组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要好起来就是其中之一。

我要好起来是豆瓣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里的知名人物,她写的《我是怎样好起来的》几乎成为每个拖友们必读的入门帖。

作为一名曾经的拖延症重度患者,我要好起来经历了拖延症带给她的难以想象的痛苦。从2004年到2009年7月,那段日子不堪回首。她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不敢做任何打算,大部分计划都会演变成歇斯底里的痛苦,大到写论文找工作,小到吃饭睡觉上厕所。即使在最火烧眉毛的时刻,我也无法顺利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整夜整夜地熬,却只能熬出100字。她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样子:住学校宿舍的时候,半夜跑到阳台上偷偷哭,哭累了回来继续对着电脑发呆,撑不住了再去阳台上哭;有了自己的家以后,半夜声嘶力竭地哭喊、尖叫、摔东西,筋疲力尽后倒在冰冷的地上睡着,惊醒,挣扎着爬起来,心狂跳,手抖着再敲几个字,再哭喊、尖叫,如此往复。

战拖行动

如果分析拖延的心理因素,则有五花八门的解释。有一种被拖友们广泛认可的说法认为,拖延者通常具有完美主义倾向,总想做充分的准备再开始工作,但怎样准备都不充分,到最后也只能仓促完成。

据了解,在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里,一个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将任务细分,限定在某个时间之前完成。

要改变拖延的习惯,要首先学会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分类。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生理和心理研究所潘爱英副教授指出,把所有工作分成急切并重要、重要但不急切、急切但不重要、不急切也不重要四类,依次完成。可以在自己的办公桌、书桌上放一块小白板或一张纸,把需要做的事情写在上面,达到最好的提醒效果。

其次,把大任务分成小任务,重要的是着手去做,一天做一点,再尝试每天多做一点,进而改掉拖延习惯。再次,消除所有干扰,关掉QQ,关掉音乐,关掉电视将一切会影响你工作效率的东西统统关掉,全心全力地去做事情。这样就会消除许多引起拖延的干扰因素,必然效率大增。

最后,多互相监督。拖拉可以传染,不拖拉也是可以传染的,找些朋友一起克服这个坏习惯,比单打独斗容易得多。

本报记者 沈丽莉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8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