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的橡皮腿发生溃烂
病情分析:
丝虫病是由丝虫(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所引起.两种丝虫引起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很相似,急性期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期为淋巴水肿和象皮肿,严重危害流行区居民的健康和经济发展. 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淋巴系统阻塞是引起丝虫病慢性体征的重要因素.由于成虫的刺激,淋巴管扩张,瓣膜关闭不全,淋巴液淤积,出现凹陷性淋巴液肿.以后淋巴管壁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内皮细胞增生,管腔变窄而导致淋巴管闭塞.以死亡的成虫和微丝蚴为中心,周期浸润大量炎症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而形成丝虫性肉芽肿,最终导致淋巴管栓塞.阻塞部位远端的淋巴管内压力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甚至破裂,淋巴液流入周期组织.由于阻塞部位不同,患者产生的临床表现也因之而异. 象皮肿(elephantiasis):是晚期丝虫病最多见的体征.象皮肿的初期为淋巴液肿.若在肢体,大多为压凹性水肿,提高肢体位置,可消退.继之,组织纤维化,出现非压凹性水肿,提高肢体位置不能消退,皮肤弹性消失.最后发展为象皮肿,肢体体积增大,有大量纤维组织和脂肪以及扩张的淋巴管和积留的淋巴液,皮肤的上皮角化或出现疣样肥厚.
指导意见:
治疗药物主要是海群生(hetrazan,又名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DEC).海群生对丝虫有杀灭作用,对马来丝虫的疗效优于班氏丝虫,对微丝蚴的作用优于成虫.国内海群生的常用疗法为4.2g7日疗法治疗班氏丝虫病;1.5~2.0g3~4日疗法治疗马来丝虫病.患者服药后可因大量微丝蚴的死亡而引起变态反应,出现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处理.为了减少海群生的副作用,现在防治工作中广泛采用了海群生药盐,按每人每天平均服用海群生50mg计,制成浓度为0.3%的药盐,食用半年,可使中,低度流行区的微丝蚴阳性率至1%以下,且副作用轻微.近年我国研制成功抗丝虫新药呋喃嘧酮(furapyrimidone),对微丝蚴与成虫均有杀灭作用,对两种丝虫均有良好效果.用总剂量140mg/kg体重7日疗法,对班氏丝虫病的疗效优于海群生. 对象皮肿患者除给予海群生杀虫外,还可结合中医中药及桑叶注射液加绑扎疗法或烘绑疗法治疗.对阴囊象皮肿及鞘膜积液患者,可用鞘膜翻转术外科手术治疗.对乳糜尿患者,轻者经休息可自愈;也可用1%硝酸银肾盂冲洗治疗.严重者以显微外科手术作淋巴管-血管吻合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经彻底治疗后,不发生临床症状或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无微丝蚴即为治愈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