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传染病学第十七节兔热病

发布日期:2014-11-10 11:52:29 浏览次数:1595

病原菌经不同途径侵入人体后即循淋巴管进入附近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炎症和淋巴结肿大,在局部繁殖的细菌部分被吞噬细胞消灭,部分则从淋巴结进入血循环,侵入全身各组织,其中肝、脾、淋巴结、骨髓等网状内皮系统摄菌尤多。土拉杆菌在组织中大量生长繁殖,并释放出内毒素,导致临床症状的发生。临床症状恢复后,还有部分患者在淋巴结或骨髓中长期带菌。

病理变化可见局部淋巴结充血肿胀,镜检可发现浆液性浸润和淋巴组织增生,病灶中心有坏死和化脓,称为原发溃疡。随着病情进展或慢性化,肝、脾和淋巴结发生继发性炎症,表现为结核样肉芽肿形成。肉芽肿由上皮细胞构成,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包围,中心往往发生坏死和化脓。但肉芽肿无出血现象,是别于鼠疫的重要标志。

大多急剧起病,突然出现寒战,继以高热,体温达39~40℃,伴剧烈心痛,乏力,肌肉疼痛盗汗。热程可持续1~2周,甚至迁延数月。脾肿大、有压痛。由于本菌的侵入途径较多,临床表现多样化,可分为下列类型:

(一)溃疡腺型最多见,约占75~80%,主要特点是皮肤溃疡和痛性淋巴结肿大。与兔有关的患者皮损多在手指和手掌。蜱媒传播的患者皮损多在下肢与会阴。病原菌入侵1~2日后,在侵入部位发生肿胀与疼痛,继而出现丘疹水疱脓疱。脓疱破溃后形成溃疡,溃疡呈园形或椭园形,边缘隆起有硬结感;周围红肿不显著,伴有疼痛,有时有黑色痂皮。依溃疡部位不同,发生相应处的淋巴结肿大。常有肱骨内上踝、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二)腺型仅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而未见皮肤病损,约占5~10%.腺肿以腋下或腹股沟多见,可大如鸡卵,开始疼痛明显,以后逐渐减轻。多在1~2月内消肿,也有于3~4周时化脓而破溃,排出乳白色脓液,无臭,脓汁外溢可达数日不愈。

(三)胃肠型主要表现为腹部阵发性钝痛,伴恶心呕吐、颈、咽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偶致腹膜炎

(四)肺型出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咳嗽气促咳痰及胸骨后钝痛,重者伴有严重毒血症状。肺部阳性体征少,胸部X线示支气管肺炎。偶见脓肿、肺坏疽和肺空洞。肺门淋巴结常有肿大。

(五)伤寒型约占5~15%,起病急,剧烈头痛,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热程1~2周,大汗,肌肉及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常有触痛。偶有瘀点、斑丘疹和脓疱疹

(六)眼腺型少见,表现为眼结合膜充血、发痒、流泪畏光、疼痛、眼睑严重水肿角膜溃疡及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七)咽腺型病原菌经口侵入,可致扁桃体及周围组织水肿发炎,并有小溃疡形成,偶见灰白色坏死膜,患者咽痛不明显,但可致颈、颌下淋巴结肿大和压痛。

1.血象白细胞多数在正常范围,少数病例可升达12~15109/L,血沉增速

2.细菌培养以痰、脓液、血、支气管洗出液等标本接种于含有半胱氨酸、卵黄等特殊培养基上,可分离出致病菌。但血培养的阳性率一般较低。

3.动物接种将上述标本接种于小白鼠或豚鼠皮下或腹腔,动物一般于1周内死亡,解剖可发现肝、脾中有肉芽肿病变,从脾中可分离出病原菌。

4.血清学试验凝集试验应用普遍,凝集抗体一般于病后10~14日内出现,可持续多年,效价1:160提示近期感染,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抗体滴度升高4倍有诊断意义;反向间接血球凝集试验,具有早期快速诊断特点;免疫光抗体法,特异性及灵敏度较好,亦可用于早期快诊。

5.皮肤试验用稀释的死菌悬液或经提纯抗原制备的土拉菌素,接种0.1ml于前壁皮内,观察12~24小时,呈现红肿即为阳性反应。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亦可做临床诊断的参考。

本病应与鼠疫、炭疽、鼠咬热等皮肤病灶和腺肿鉴别。此外,本病还应与恙虫、伤寒、类鼻疽、皮肤型孢子丝菌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相区别。

(一)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饮食应有足够热量和适当蛋白质,肺炎病例宜给氧,肿大淋巴结不可挤压,无脓肿形成,应避免切开引流,可用饱和硫酸镁溶液局部湿敷。

(二)抗菌治疗首选链霉素,成人1g/日,分2次肌注,疗程7~10日。链霉素过敏者可采用四环素类药物,亦可用于复发再治疗,成人2g/日,分4次口服,疗程10~14日。合并脑膜炎者可选用氯霉素,成人1.5~2.0g/日,静脉给药,疗程10~14日,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必要时亦可采用。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似无必要。

强调个人防护,采用皮肤划痕法接种减毒活菌苗,接种1次,免疫力可维持5~7年,口服减毒活菌苗及气溶胶吸入法也可采用;加强对守猎活动的防疫监督,对受到污染的环境和物体实施卫生防疫措施;防止对水源、肉类、毛皮制作和加工过程的污染;避免蜱、蚊、虻等吸血节肢动物和啮齿类动物叮咬。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