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很凶险
□ 特约通讯员 于伟
浙江省中医院急诊室日前救治了一例今年来较罕见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患者为张姓中年妇女。前些天,张女士莫名其妙地出现39℃高热,但没有咳嗽和拉肚子症状。患者到当地医院做了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很高。患者用药后仍没退烧,并出现腰痛。医生复诊时采取腹部CT检查,发现其两侧肾脏都发生了肿胀和渗出。焦急之下,患者在家人陪同下来到了浙江省中医院。
该院急诊中心徐俪颖医生又给张女士复查了血常规,结果白细胞比初诊时高了许多,为正常范围最高值的8倍,并出现血压低等症状。急诊科医生给她用了抗生素及补液治疗后,高热症状虽有所减退,但仍伴有腰痛,并且出现了颜面和腹部皮肤的散在出血点,且小便量减少、肾功能减退,病情仍然很重。
经过多科室会诊后,医生们初步诊断张女士患的是近年来不多见的“流行性出血热”,经过病原复查后确诊。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一般依靠鼠类携带而传播,其他动物包括猫、猪、狗、家兔等,其中在我国农村的主要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城市郊区也多见,背部有条黑线)和褐家鼠。张女士平时在家务农,经常要下田劳作,因此遇到鼠类也不足为奇。
据徐俪颖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很多,如呼吸道、消化道、母婴传播和虫媒传播等。引起该病病毒的中间宿主为黑线姬鼠。该病在春夏之交的五六月份和冬秋季的10~12月各有一个流行高峰。人类对这种病毒普遍易感,而其中以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多见,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据介绍,流行性出血热过去病死率较高,因为它会引起休克、出血和肾功能衰竭等脏器损害。而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血液透析治疗技术不断完善,目前流行性出血热的治愈率逐年提高。所幸张女士就诊及时,经过治疗后日前已痊愈。
那么,如何防止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感染呢?徐丽颖介绍,除了疫情监测之外,日常生活中的防鼠灭鼠工作也显得格外重要。此外,还应做好食品和个人卫生,在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应进行疫苗注射预防。
【小资料】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疫苗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疫苗之一,流行性出血热又被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该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国内外都致力于研制出血热疫苗,当前研制成功的疫苗主要有两类,即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和纯化鼠脑疫苗,通过注射出血热疫苗能够防止疫情蔓延。
出血热高危地区10~70岁人群都是接种对象。一般疫区的林业工人、水利工地民工、野外宿营工作人员和部队官兵等也应接种。由于经济开发、军队调防,由非疫区进入疫区的人群接种疫苗尤为必要。
Ⅰ、Ⅱ型疫苗均有不同程度的交叉保护。原则上野鼠型疫区及野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应首选I型疫苗,家鼠型及以家鼠型为主的疫区应首选Ⅱ型疫苗。疫苗接种后均有不同效果。Ⅱ型疫苗接种后血清抗体阳转率达90%以上。流行病学效果与I型疫苗相近。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