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白喉Diphtheria

发布日期:2014-11-24 14:05:07 浏览次数:1600

(一)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侵犯扁桃腺、咽頭、喉頭、鼻等上呼吸道,偶爾亦侵犯皮膚或其他黏膜(如結膜),這些被侵犯的部位因外毒素的作用導致組織壞死,病灶處形成灰白色膜,四周伴有發炎現象。

1、咽門白喉:中等程度喉痛、頸淋巴結腫大及壓痛感,嚴重者咽部呈現水腫及腫脹。

3、鼻白喉:常呈慢性症狀,且較輕微,並以單側鼻腔排泄及脫皮為特色。

4、皮膚白喉:病灶變異性高,且常與膿病變混淆。患病二至四週之後,因吸收大量毒素,引起腦、周圍運動與感覺神經麻痺及心肌炎等嚴重病變。

白喉在臨床上須與細菌性、病毒性咽炎、文生氏咽峽炎、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梅毒、念珠菌等做區別。

如果灰白色膜出現(特別是軟顎及懸雍垂)並伴有扁桃腺炎、咽喉炎、頸部淋巴腺腫大或漿液血性鼻分泌物,即可假定為白喉。

仍須賴細菌學之檢驗,但值得注意的是,因白喉容易致死,一旦有疑似病患應儘快投予抗毒素和抗生素,以免延誤治療。

為白喉棒狀桿菌,屬於革蘭氏陽性菌,依培養基生長情形將菌株由集落型態分為沈重型、輕型、中間型三種,一般的沈重型菌型有毒且易引起流行。有的輕菌亦產生高度毒素。

白喉一般發生於15歲以下缺乏免疫力之兒童,但缺乏免疫力之成人亦可能發生。美國1980~1987年,每年平均報告病例不到3個,被感染者三分之二以上大於20歲;非皮膚白喉的致死率在五○年代為5~10%。由於民國五十九年後疫苗品質提高,台灣地區乃從民國四十六年的2,186病例(發生率為每千萬人口1260人)降至民國六十九年的4個病例(發生率為每千萬人口2.3人)。自七十年以後,僅於七十七年出現一名報告病例外,每年均無疑似病例之報告;死亡人數則從民國四十六年的220人(死亡率每千萬人口265人)降至民國六十二年的4人(死亡率每千萬人口2.6人),自六十二年以後就沒有再出現死亡病例,致死率從民國四十二年的16%降至民國六十二年的4%左右。另外據過去統計,本省白喉罹患率自出生後六個月開始至2~5歲最高,6歲以後則急遽下降。

白喉一般在溫帶地區常發生於冬季,於熱帶地區則季節變化不明顯,不顯性感染病例居多,並以皮膚白喉為主。台灣地區過去流行季節係自晚秋開始,而以10、11、12月為最高,春末以後逐漸下降,直到夏季為最低。至於流行地區若以縣市區別,則白喉之發生與人口密度明顯有關連,如台北市過去白喉病患為最多,人口密度較高之彰化及台北二縣亦頗多,其發生之鄉鎮市區亦均屬人口較密集之區域。

1、報告:白喉為我國法定傳染病,一旦發現應立即報告當地衛生機關。

2、隔離:對於白喉個案(尤其是咽喉白喉、接觸性皮膚白喉)須強制隔離至兩次細菌培養呈陰性反應為止。(分別從鼻、喉取樣,兩次取樣時間須間隔24小時以上,且和最後一次用藥時距不得少於24小時);若無法培養,須服用抗生素14天之後才可解除隔離禁令。

3、消毒:採終期消毒法,對病患接觸物或排泄物污染之器具徹底消毒。

4、檢疫:所有從事飲食業者(特別是牛奶)及必須與兒童密切接觸之業者,須俟細菌學診斷其為非帶菌者後方可復業。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