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回归热
流行性回归热,又称虱传回归热,是由回归热螺旋体引起的周期性发作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分布广泛,在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各国均已证实有本病发生和流行。历史上本病曾多次发生大流行,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在中国解放前,由于战争、灾荒、饥饿、贫穷及卫生条件差等原因,使虱传回归热在我国几乎年年发生和流行,尤以东北、西南和西北等地区发病率为高。解放后,本病已得到控制,1979年9月卫生部将本病由检疫传染病改为监测传染病。
回归热螺旋体,属于疏螺旋体属,长10~30μm,宽0.3~0.5μm,有5~10个不规则的疏螺旋,二端尖削,运动活泼。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对干燥、热和化学消毒剂均较敏感,在凝固血块中于0℃可存活100天。
(一)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者从发病起到最后一次发作的期间均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体虱或头虱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为:回归热患者→虱叮咬→人。当虱吸虱传回归热患者血液后,回归热螺旋体进入虱体后即穿过肠壁,以后仅在体腔的血、淋巴中寄生繁殖,虱子被抓碎后,螺旋体散出,可经抓痕侵入人体。手指污染螺旋体后,也可经眼、鼻粘膜侵入体内。还可经输血或通过胎盘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但以青壮年较多。病后免疫力短,仅维持2~6个月,易再感染。
1.季节性: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多发于冬春季,这与人的生活卫生条件和人虱的生态习性密切相关。
2.年龄性别特点:无性别差异,各年龄均有发病,而以10~40岁多发。
3.不良的卫生习惯及居住条件、人群移动、战争和灾荒等与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密切的关系。
(一)临床表现:潜伏期2~15天,通常为7~8天。本病起病急骤,先有畏寒,继以发热、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眼结合膜充血,鼻衄,肝脾肿大。持续发热6~7天后,体温于数小时后骤降至正常以下,大汗,甚至虚脱。转入无热期即间歇期2~4天,又有寒热发作,持续数日后退热,少数病例可有数次复发。可并发肺炎、脑膜炎等。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