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
开展群众性综合性预防措施,灭鼠和预防接种是控制钩体病暴发流行,减少发病的关键。
1.疫情监测 由于新疫区不断扩大,因此南方应作好鼠密度、鼠带病毒率和易感人群的监测工作,北方应作好猪粪尿管理,以防雨季或洪水季节,由猪粪尿外溢而引起传播流行。我国多数地区的发病与流行多发生在多雨温暖的夏秋季节。人类对钩体普遍易感。
2、消灭和管理传染源,开展灭鼠保粮灭鼠防病群众运动。结合两管(水、粪)、五改(水井、厕所、畜圈、炉灶、环境)工作,尤应提倡圈猪积肥、尿粪管理,从而达到防止污染水源、稻田、池塘、河流的目的。
3、切断传播途径,结合工农业生产改造疫源地,防洪排涝。保护水源和食物,防止鼠和病畜尿污染。在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避免在疫水中游泳、嬉水、涉水。收割水稻前放干田水,或放农药处理,加强个人防护、皮肤涂布防护药。
4.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不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动物实验时要防止被大、小白鼠咬伤。我国多数农村有养猪习惯,应避免人畜密切接触,讲究个人卫生防止感染。
5、增强个人免疫力,疫区居民、部队及参加收割、防洪、排涝可能与疫水接触的人员,尽可能提前1个月接种与本地区流行菌型相同的钩体多价菌苗。有心、肾疾患、结核病及发热患者不予注射。
6、药物预防 对高危易感者如孕妇、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或实验室工作人员意外接触钩体、疑似感染本病但无明显症状时,可注射青霉素每日80~120万U,连续2~3日。此外,还可因地制宜选用土茯苓30g,鱼腥草15~30g,穿心莲、金银花等煮水服,或服中药成方普济消毒饮加减。
(二)预后
钩体病相关肾病一般预后较好,多数病人可顺利通过少尿期、多尿期而缓慢恢复。
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应该如何治疗和用药?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中医治疗方法
药方:水牛角、生石膏、土茯苓、生地黄、知母、黄芪、栀子、牡丹皮、薏仁各30g,黄连6g,赤芍各10g
湿热并重,加白蔻仁;
湿重于热,加茵陈、金钱草;
高热烦躁,加青蒿、花粉;
热入心包,肝风内动,加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热入营血,加大黄、藕节、血余炭;
方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病危重者每日2-3剂。
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西医治疗方法
(一)抗菌治疗
一般钩体病相关的肾病多发生在病程的第4天,所以一旦怀疑钩体病,为了消灭和抑制体内的病原体,强调早期应用有效的抗生素。越早应用效果越好,该药对钩体有迅速杀灭作用。如治疗过晚,脏器功能受到损害,治疗作用就会减低。青霉素应早期使用,有提前退热,缩短病期,防止和减轻黄疸和出血的功效,首次剂量为40万u,以后治疗剂量每日120~160万u,分3~4次肌肉注射,避免发生赫氏反应,儿童剂量酌减或与成人基本相同。疗程7天,或体温正常后2~4日。重症病例剂量加大至每日160万~240万u,分4次肌注,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他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氨苄西林等亦有一定疗效。避免使用损肝药物。
近年来国内合成的咪唑酸酯及甲唑醇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的效果,两种药物均可口服,副作用不大。咪唑酸酯的剂量成人首次1g,以后每日4次,每次0.5g,待体温恢复正常后2~4天停药。重症患者可增至每日3g,分3次口服,待病情好转后改为每日2g,平均疗程5~7天。约8.1%的病例出现赫氏反应,较青霉素的赫氏反应轻,不需要特殊处理。本品口服后迅速被消化道吸收分布全身,并通过血脑屏障,可作预防用药,主要的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皮疹等。
甲唑醇的剂量成人首次口服剂量1g,以后每日3~4次,每次0.5g,疗程5~7天或热退后3天停药。本品治愈率达94.31%,无赫氏反应。仅部分病人有头晕、腹痛、肠鸣、偶有皮疹、口干等反应。
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原因与钙离子内流而导致的细胞内钙超负荷有关,因此采用动脉注射钙通道阻断药维拉帕米同时加静滴强效利尿药,治疗钩体病相关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具有改善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血清肌酐、增加尿量等疗效。
(二)透析治疗
一般可采用腹膜透析。但当有严重的氮质血症或(和)肠麻痹时,则考虑血液透析。若能配合应用静脉高营养补充,给予高热量、维生素B和C以及容易消化的饮食;并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则效果更好。若患者有出血倾向者,可应用小剂量肝素或无肝素透析。对伴有肝肾功能不良的重症钩体病患者,通过上述治疗方案也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重型病毒性肝炎重型病毒性肝炎是最严重的一型病毒性肝炎,较少见。
病理变化
(1).肉眼观: 肝体积缩小,表面包膜皱缩不平,质地软硬程度不一,部分区域呈大小不一的结节状。切面见坏死区呈红褐色或土黄色,再生的结节因胆汁淤积而呈现黄绿色。
(2).镜下观: 本型肝炎的特点为既有肝细胞的大片坏死,又有结节状肝细胞再生。坏死区网状纤维支架塌陷和胶原化(无细胞硬化),因而使残存的肝细胞再生时不能沿原有支架排列,而呈结节状,肝细胞排列形成不规则的团块状。肝小叶内可见明显的炎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肝小叶周边部有小胆管增生,较陈旧的病变区有明显的结缔组织增生。
根据发病缓急及病变程度的不同,又分为急性重型和亚急性重型两种。重型肝炎可有深度黄疸、出血倾向、肾功能损害(肝肾综合征),易与钩体病混淆。除流行病学的特点外,主要的鉴别要点是:
(1)起病形式不同。重肝的感染中毒症状轻而消化系统症状显著,罕有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无腓肠肌压痛。
(2)重肝的病程进展相对较缓慢。
(3)与钩体患者相比,重肝患者ARF出现较晚,罕见在1周内发生。肾功衰竭往往是重肝患者的临终阶段。
(4)重肝的肝功能损害程度与黄疸程度成正比,也较钩体为重。
(5)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查和钩体病的特异性诊断试验,对两者的鉴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急性肾小球肾炎 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是常见的肾脏病。急性肾炎是由感染后变态反应引起的两侧肾脏弥漫性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儿童为多见,多数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改变主要为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皮增生及系膜增殖性改变,程度轻重不等,轻者可见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有轻中度增生,系膜细胞也增多,重者增生更明显,且有炎症细胞浸润等渗出性改变。增殖的细胞及渗出物可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腔狭窄,引起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一般在4~6周内逐渐恢复,少数呈进行性病变,演变成慢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上有水肿、血尿、蛋白尿,尿中有红、白细胞和管型。常可发生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出现氮质血症。但无明显发热,也无钩体病的早期感染中毒症状以及相应的其他临床特征,如出血、黄疸等。
3.流行性出血热 有畏寒、发热、出血与肾损害,其中约20%的患者有腓肠肌痛和压痛,酷似钩体病。但流行性出血热常有较突出的头、眼眶及腰疼痛,颜面、颈,胸部充血,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充血、水肿,皮肤黏膜瘀点,胸、腋下瘀点呈搔抓样。退热后症状加重。黄疸少见,尿中常有膜状物,血清学检查可测得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4.急性肾盂肾炎、败血症、急性溶血性贫血等,均可表现为发热和肾损害,应与钩体病性肾衰相鉴别。
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有哪些并发疾病?根据临床分型不同其并发症主要为高热,脑膜脑炎,黄疸,出血,酸中毒及肾功能衰竭。本病临床表现可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及脑膜脑炎型等,其中肺出血型又可分为普通肺出血型和肺弥漫性出血型,后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