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失禁的原因有哪些
生活中常听到妈妈们抱怨,宝宝又尿床啦!小宝贝们尿床无可厚非,可如果孩子5、6岁了还要尿床,那可就有点不太正常了。这在医学上被称为小儿尿失禁。小儿尿失禁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尿床真的不正常吗?
专家介绍,婴儿刚出生时为自主膀胱,即并无自主意识排尿,完全是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后逼尿肌自发收缩排空膀胱。在出生后1年内,膀胱感觉开始发育健全,表现为憋尿时患儿有明显不适的感觉,而排空后有舒适的神态。每天排尿的次数从刚出生时的每天20次逐渐减至每天10次左右,并保持这种排尿状况直至2岁左右。
小儿尿失禁又称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小儿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临床可分为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两种,前者是指持续的或持久的遗尿,其间控制排尿的时期从未超过一年;后者是指小儿控制排尿至少1年,但继后又出现遗尿。小儿尿失禁大多数属于功能性的,可以根据症状来诊断是否属于小儿尿失禁。
小儿尿失禁的诊断标准
1、睡眠较深,不易唤醒,每夜或隔几天发生尿床,甚则一夜尿床数次。
2、发病年龄在5岁以上。
3、小便常规及尿培养多无异常发现。
4、X线摄片检查,部分患儿可发现有隐性脊柱裂,泌尿系X线造影可见其结构异常。
小儿尿失禁的症状与白天疲劳程度、家庭环境、对新环境的适应性等因素有关。因此,合理安排小儿饮水和训练小儿排尿对遗尿症患儿来说十分重要。小儿尿失禁的原因有哪些呢?
小儿尿失禁的诱发原因:
1、睡眠觉醒功能障碍
睡眠觉醒功能发育迟缓、睡眠过深,不能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而觉醒,发生骶部神经反射性排尿。
2、膀胱发育延迟、功能异常
不能安全行使自主控制能力而出现储尿期的无抑制性收缩,使膀胱容量小、敏感性高、顺应性差;膀胱充盈期和收缩期感知能力不高,对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低于睡眠觉醒阈值;膀胱压力感受器功能异常,不能提供预警信息等,使之未醒先尿。膀胱内脏神经功能紊乱,逼尿肌不稳定,严重者导至昼夜尿频尿急尿失禁,即膀胱过度活动症。
3、内分泌因素
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减少,正常人ADH分泌白天比夜间少(1:2.5),尿量随ADH的分泌而发生相反的变化(白天和夜间尿量比约为3-4:1),部分遗尿的孩子因夜间ADH的分泌不足(1:1.4)致夜间尿量增多,产生稀释尿,加重膀胱的负担而造成小儿尿失禁。
4、遗传因素
遗尿症患者中约有30-40%有家族史,经研究认为是多基因遗传,发生的概率由于种族、地域不同有一定差异。一般双亲遗尿患者孩子发生率为77%,单亲遗尿患者孩子发生率为44%,双亲均无遗尿使者孩子发生率仅15%。
5、先天性脊柱裂
骶椎隐裂者普遍存在骶神经兴奋性降低,上传功能障碍,导致膀胱充盈信息不能有效激发骶神经兴奋并将此兴奋信息及时上传至中枢。脊柱裂者甚至会阴部的痛觉也不能上传,脊柱裂如失去早期手术的机会,将由小儿尿失禁变成终身尿失禁。
6、精神原因
包括各种精神、躯体方面的应激,均可构成对儿童的严重打击。特别在5岁前,自主排尿能力即将行成时,若遇不良精神因素,如失去亲人,受到惊吓,与父母分离,家庭成员矛盾,父母离异,变换环境,入托,新添弟妹,因病住院或手术。均可造成患儿精神紧张、焦虑,使正在形成的排尿习惯受到破坏,致继发性遗尿。成年期遗尿与心理压力关系密切,如高考后遗尿初发或复发者。强烈的精神刺激会成为孩子及成人持久的难治性遗尿的原因。
7、排尿习惯训练不当
没有给儿童进行及时的排尿训练,如儿童使用一次性纸尿裤的时间过长,没有半夜叫患儿撒尿的习惯,以至于不能让患儿养成自己控制排尿的习惯,这样患儿就不容易形成膀胱充盈后起床排尿的条件反射。
8、.环境因素
包括突然换新环境,温度变化如寒冷、游泳,患儿入睡前饮水过多等都会造成患儿尿床。
在很多家长心目中,小儿尿床并无大碍,被视为正常现象。殊不知,如果不能及时对孩子的排尿情况进行干预和治疗,会带来严重的不可逆转的后果。在日常生活中,要尽早练习宝宝的排尿习惯,养成良好的氛围,如果发现超过5岁仍不能自主控制排尿,就应该及时带孩子前去就诊,找出小儿尿失禁的原因,以便积极治疗,尽早治愈。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