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1、脊髓压迫症——早期可单纯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并持续较长时间,感觉障碍呈上行性发展。
一般从一侧开始,脊髓后索、侧索均可受累。表现为Brown-Sequard综合症,后期呈横贯性损害,有括约肌功能障碍,但无脑及视神经损害。脑脊液蛋白升高,脊髓MRI造影有助于确诊。
2、多发性硬化——起病急,有明显的缓解与复发交替出现的病史。首发症状多为视力减退或复视。眼球震颤,小脑征,锥体束征,后索功能障碍,无对称性周围神经损害的表现,脑脊液检查,诱发电位,头颅CT和MRI均有助于诊断。
3、周围神经病——中毒、炎症、营养缺乏、血管疾病等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可有四肢远端感觉障碍,类似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的周围神经损害。但一般无后索或侧索的改变,无维生素B12缺乏,结合病史,不难鉴别。
4、脊髓痨——脊髓后根及后索受累,出现变性萎缩。阿-罗瞳孔是较具典型的体征。结合患者有冶游史,梅毒血清学阳性可以鉴别。
1.首发症状
包括一个或多个肢体局部无力麻木、刺痛感或单肢不稳,单眼突发视力丧失或视物模糊,复视,平衡障碍,膀胱功能障碍(尿急或尿流不畅)等,某些病人表现急性或逐渐进展的痉挛性轻截瘫和感觉缺失。这些症状通常持续时间短暂,数天或数周后消失,但仔细检查仍可发现一些残留体征。
2.首次发病后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缓解期,可再出现新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再发。感染可引起复发,女性分娩后3个月左右更易复发,体温升高能使稳定的病情暂时恶化。复发次数可多达10余次或更多。
3.常见症状体征
MS患者的体征多于症状是重要的临床特征。例如,患者感觉一侧下肢无力、步态不稳和麻木感,检查时却可能发现双侧锥体束征或Babinski征。眼球震颤与核间性眼肌麻痹并存指示为脑干病灶,是高度提示MS的两个体征。
(1)肢体瘫痪多见,常见不对称性痉挛性轻截瘫,表现下肢无力或沉重感。
(2)约半数病例可见视力障碍,自一侧开始,隔一段时间再侵犯另一侧,或短时间内两眼先后受累。发病较急,常有多次缓解-复发,可于数周后开始恢复。
(3)眼球震颤多为水平性或水平加旋转,复视约占1/3。病变侵犯内侧纵束引起核间性眼肌麻痹,侵犯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PPRF)导致一个半综合征;其他脑神经受累少见。
(4)半数患者出现感觉障碍,包括深感觉障碍和Romberg征。
(5)约半数病例可见共济失调,但Charcot三主征(眼震、意向震颤和吟诗样语言)仅见于部分晚期MS患者。
(6)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MS可合并周围神经损害(如多发性神经病、多发性单神经病),可能因周围神经P1蛋白与中枢神经系统的MBP为同一组分,均发生脱髓鞘所致。
(7)可出现病理性情绪高涨如欣快和兴奋,多数病例表现抑郁、易怒,也可见淡漠、嗜睡、强哭强笑、反应迟钝、重复语言、猜疑和迫害妄想等精神障碍。
晚期病例检查时常发现视神经萎缩、眼球震颤和构音障碍、某些或全部肢体可出现锥体束征、感觉或小脑体征。
已经确认某些症状在MS极为罕见,如失语症、偏盲、锥体外系障碍、严重肌萎缩和肌束颤动等,常可作为MS的除外标准。
4.除上述神经缺失症状外,MS的发作性症状也不容忽视。例如,Lhermitte征是过度前屈颈部时出现异常针刺样疼痛,自颈部沿脊柱放散至大腿或足部,是颈髓受累征象。
5.视神经脊髓炎和横断性脊髓炎两个特殊综合征,是MS最典型的发病模式,也是建立MS诊断的特异性依据。当然,以上综合征,本身也可以是一独立的疾病。
(1)急性多发性硬化:是罕见的恶性型MS,表现为在几周内大脑、脑干、脊髓联合受累,导致患者呈木僵、昏迷或去大脑状态,有明显脑神经和皮质脊髓束异常,症状进行性发展可在几周或数月内死亡。尸解发现肉眼可见的典型急性MS斑。惟一与一般型MS不同的是多数硬化斑的新旧一致,许多静脉周围髓鞘脱失区融合明显。通常CSF细胞反应活跃(细胞数增加)。
(2)多发性硬化并发周围神经病:MS的患者可同时伴有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或各种各样的单神经病。这种关系带来一些推测和矛盾。这种结合的偶发性提示MS和周围神经病发生的可能是巧合,但又难以解释后者为什么是一种非常具有特征的周围神经病。中枢和周围神经都可发生自身免疫性脱髓鞘改变,发生在后者导致慢性、炎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