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热毒炽盛证

发布日期:2014-10-11 22:53:01 浏览次数:1595

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热毒炽盛证 文章来源:考试大 发表时间:2010-01-12 10:56:15 关键字:中医药白血病 1)气血两虚证。

主证:头昏,神疲乏力,动则气促心悸气短,目眩,耳鸣,唇甲色淡。懒言,自汗出,甚至腰腿酸软,妇女经血涩少或闭经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皮肤可见出血点。舌质淡或淡胖,苔薄自,脉细软或略数。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正体类要》)。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药,人参,白术,茯苓(去皮),炙甘草,生姜3片,大枣1枚。

体虚乏力者加黄芪、枸杞;出血者加阿胶、小蓟;眠差者加远志、五味子;

分析:方中用参、术、苓、草补睥益气;归、芍、地滋养心肝,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气,则当归、熟地补而不滞;加姜、枣助人参、白术入气分以调和牌胃。全剂配合,共收气血双补之功。

2)气阴两虚证。

主证:头晕乏力,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盗汗。咽干心烦,失眠多梦,甚刚消瘦腰膝酸软,耳鸣耳聋遗精滑泄,舌淡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合二至丸(《医方集解》)。人参,麦冬,五昧子,女贞子,旱莲草。

若阴虚重于气虚,人参可改用北沙参,加龟板;若阴虚及肾,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兼见热毒之证,加青黛、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

分析:生脉散中人参甘平,补肺,大补元气;麦冬甘寒,养阴生津,清热除烦以安神;五味子酸涩收敛,三味合用,取其益气生津,使肺润津生,气阴两复。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功能补肾养肝,用治肝肾阴虚之证。

3)热毒炽盛证。

主证:壮热,烦躁,头晕唇焦,舌生疮,周身骨痛,或见发斑衄血,神昏谓语,小便黄赤,大便干燥或秘结不通。舌红或紫,津少,边有瘀点,苔黄或灰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方药: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合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犀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白血病热毒炽盛证多见干急性白血病,往往兼见出血、肺部感染、口腔演疡等备类兼症,若见高热不退,可加用知母、石膏;出血较多,酌加仙鹤草、茜草、三七粉等,加强止血作用;感染,加银花、连翘、板蓝根;见口渴少津等伤津之象,须时时顾护阴液,可加用西洋参泡服。

分析:本证之病机为热毒壅盛,且充斥弥漫三焦,故用黄连、黄芩、黄柏直泻上、中、下三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兼能导热下行;犀角清心、凉血、解毒;生地养阴清热,配合犀角凉血以止血;赤芍、丹皮既能凉血,又能散瘀。全方泻火解毒与凉血活血散瘀同用,而重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4)痰热瘀毒证。

主证:胸闷,纳呆,头昏,跛软,发热或不发热,面色苍白,倦怠乏力,皮下可见出血点或瘀斑。重者可见骨痛如刺,面色晦暗,唇暗淡红。舌质暗,边有瘀琏,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方药: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合四苓散(《明医指掌》)、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白术,茯苓,猪苓,泽泻,五灵脂,蒲黄。

痰湿重者,酌加贝母、瓜蒌、竹茹、陈皮、半夏等;热毒重者,加青黛、自花蛇舌草、大青叶、七叶一枝花、土大黄等;用卑虚湿阻者,可加党参。

分析:本证由湿浊之邪与热毒互结而成,湿热互结,煎熬津液,炼津成痰,痰热阻滞气机,则气血运行受阻,最后导致瘀血形成。故本证以湿、热、瘀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为主要病机。本方中黄连解毒汤清热泻火;四苓散即《伤寒论》五苓散去性温之桂枝而成,功能利水化湿;失笑散中蒲黄、五灵脂均有通利血脉,祛瘀止痛作用,两者相须为用。全方熔泻火解毒、祛湿化痰及活血化瘀于一炉,共奏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功。

-----------------------------

痄腮(热毒壅盛证)

如同急性腮腺炎,小孩易得!中医将其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时毒,就是传染性的疾病;一类是本病,为少阳三焦相火与阳明胃热郁结而成。轻宣开泄、清热解毒是其治疗方向。-------------------------------痄腮是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临床主要特征。中医称为痄腮,民间亦有称为“鸬鹚瘟”、“蛤蟆瘟”。西医学称为流行性腮腺炎。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易于流行。学龄儿童发病率高,能在儿童群体中流行。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出现昏迷惊厥变证,年长儿如发生本病,可见少腹疼痛、睾丸肿痛等症。 痄腮的病名首见于金代,《疮疡经验全书·痄腮》记述:“此毒受在牙根耳聍”,通过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此是风毒肿。”指出了本病的病因和病机特点。明代《外科正宗·痄腮》进一步阐明:“痄腮乃风热湿痰所生,有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传染者,多两腮肿痛,初发寒热。”并提出内服柴胡葛根汤,外敷如意金黄散的治疗方法。 [病因病机] 痄腮病因为感受风温邪毒,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风温邪毒从口鼻肌表而入,侵犯足少阳胆经。胆经起于眼外眦,经耳前耳后下行于身之两侧,终止于两足第四趾端。少阳受邪,毒热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搏,气滞血郁,运行不畅,凝滞腮颊,故局部漫肿、疼痛。热甚化火,出现高热不退,烦躁头痛,经脉失和,机关不利,故张口咀嚼困难。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热毒炽盛,正气不支,邪陷厥阴,扰动肝风,蒙蔽心包,可出现高热不退、抽风、昏迷等症。 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则可伴有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肝气乘脾,还可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当地有腮腺炎流行,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临床表现初病时可有发热,1—2天后,以耳垂为中心腮部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疼痛或有弹性,通常先发于一侧,继发于另一侧。口腔内颊粘膜腮腺管口可见红肿。 3.腮腺肿胀约经4-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2周。 4.常见并发症有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也有并发脑膜炎者。 5.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尿、血淀粉酶增多。 二、鉴别诊断 发颐两颊肿胀疼痛,表皮泛红,腮腺化脓,按摩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多为一侧腮部肿痛,无传染性,常继发于热病之后,又称化脓性腮腺炎。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痄腮的辨证要点主要是辨别轻证重证。轻证不发热或发热不甚,腮肿不坚硬,属温毒在表;重证发热高,腮肿坚硬,胀痛拒按,属热毒在里。若出现高热不退,神识昏迷,反复抽风,或睾丸胀痛,少腹疼痛等并发症者,为变证。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着重于清热解毒,佐以软坚散结。初起温毒在表者,以疏风清热为主,若病情较重,热毒壅盛者,治宜清热解毒为主。腮肿硬结不散,治宜软坚散结,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只可用宣、通之剂,以去其壅滞,不要过于攻伐,壅滞既去,则风散毒解,自然会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对于病情严重出现变证,如邪陷心肝,或毒窜睾腹,则按熄风开窍或清肝泻火等法治之。 本病治疗应内服药与外治疗法配合应用,有助于局部消肿。 三、分证论治 (一)常证 1.邪犯少阳 证候: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伴头痛,咽痛,纳少,舌红,苔薄白或淡黄,脉浮数。 分析:邪犯少阳,温毒在表。风温邪毒从口鼻而人,邪郁肌表,故有发热恶寒、咽痛;足少阳胆经绕耳而行,邪郁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故腮部肿胀疼痛;经脉受阻,关节不利,故咀嚼不便;邪毒上扰清阳,故头痛;邪扰脾胃,则纳少;舌红,苔薄白或淡黄,脉浮数,为温毒在表之征。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药:牛蒡子、荆芥、桔梗、甘草疏风利咽;连翘、金银花清热解毒;配伍板蓝根专解温毒,夏枯草、赤芍疏肝散结,僵蚕祛风通络散结。 若咽喉肿痛,加马勃、玄参清热利咽;纳少、呕吐,加竹茹、陈皮清热和胃。 2.热毒壅盛 证候:高热不退,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烦躁不安口渴引饮,或伴头痛、呕吐,咽部红肿,食欲不振,尿少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分析:温毒入里,热毒壅盛。热毒炽盛故高热不退;邪毒壅盛于少阳经脉,气血凝滞不通,故腮部肿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邪热内扰,则烦躁不安;热毒内扰脾胃,则食欲不振,呕吐;邪热上熏咽喉,则咽喉红肿;热邪伤津,则口渴引饮,尿少黄赤;舌红、台黄,脉滑数,为里热实证。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黄芩、黄连、连翘、板蓝根、升麻清热解毒;柴胡、牛蒡子、马勃、玄参、桔梗、薄荷、甘草清热利咽,消肿散结;陈皮理气,疏通壅滞;僵蚕解毒通络,化痰散结。 腮部肿胀疼痛甚者,加夏枯草、海藻软坚散结;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 (二)变证, 1.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不退,神昏,嗜睡,项强,反复抽风,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头痛,呕吐,舌红,苔黄,脉洪数。 分析:邪毒内陷,热扰心肝。邪热炽盛故高热不退;热陷心营,心神被蒙,故神昏、嗜睡;热盛动风,故反复抽风;邪毒壅结不散,故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邪毒上扰清阳,故头痛;热毒内炽,胃气上逆,故呕吐;舌红,苔黄,脉洪数,为内热炽盛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方药:凉营清气汤加减。常用药:山栀、黄连、连翘、生甘草清热解毒;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清热凉营;竹叶、玄参、芦根清热生津;薄荷辛凉透表。 神志昏迷者,加紫雪丹、至宝丹清热镇惊,熄风开窍;热甚者,加清开灵注射液或双黄连注射液静脉滴注,以清热解毒;抽风频繁者,加钩藤、僵蚕平肝熄风。 2.毒窜睾腹 证候:病至后期,腮部肿胀渐消,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疼痛,或伴少腹疼痛,痛甚者拒按,舌红,苔黄,脉数。 分析:邪毒不清,内窜厥阴。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与足少阴胆经互为表里,病程后期足少阳胆经壅结之邪毒渐消,余邪流毒内窜至足厥阴肝经,蕴结于阴器,故见睾丸肿胀疼痛;流滞于少腹部,故有少腹疼痛;舌红,苔黄,脉数,为邪毒未散之象。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山栀清泻肝胆之火;黄芩、黄连清热解毒;配以柴胡、川楝子疏肝利胆;延胡索、荔枝核理气散结止痛;桃仁活血消肿。 睾丸肿大明显者,加青皮、乌药、莪术理气消肿;少腹痛甚,伴腹胀、便秘者,加大黄、枳壳、木香理气通腑。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小柴胡冲剂每次1包,1日2-3次。用于邪犯少阳证。 2.清开灵冲剂每次1包,1日2—3次。用于热毒壅盛及邪陷心肝证。 二、药物外治 1.青黛散、紫金锭、如意金黄散,任选一种。以醋或水调匀后外敷患处,1日2次。适用于腮部肿痛。 2.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仙人掌(去刺),任选一种。捣烂外敷患处,1日2次。适用于腮部肿痛。 三、针灸疗法 1.针刺法取翳风、颊车、合谷,泻法,强刺激。发热者,加曲池、大椎;睾丸胀痛者,加血海、三阴交。每日1次。 2.火灸法取角孙穴,剪去头发,用一支火柴棒点燃,迅速按于角孙穴上(火即自灭)。火灸后局部皮肤发红,或呈白色,别无不适。1日1次。 四、激光疗法 用氦-氪激光穴位照射。主穴:少商、合谷、阿是穴(肿大的腮腺局部)。配穴:曲池、风池。每次4-8穴,每穴照射5-10分钟,1日1次,连用3-5天。 [预防护理] 一、预防 发现痄腮患儿应及时隔离治疗,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流行期间幼儿园及小学校要经常检查,有接触史及腮部肿痛的可疑患儿,要进行隔离密切观察,并给板蓝根15乙30g煎服,或用板蓝根冲剂冲服,连服3-5天。 二、护理 患儿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居室空气流通,避免受凉,复感它邪。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忌肥腻、辛辣、坚硬及酸性的食品。注意口腔卫生,做好口腔护理。如出现神昏、抽搐、头痛及少腹剧痛等症,应予特别护理,配合抢救措施。 [文献摘要] 《储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风热毒气客于咽喉、颔颊之间,与气血相搏,结聚肿痛。” 《冷庐医话·杂病》:“痄腮之症,初起恶寒发热,脉沉数,耳前后肿痛,隐隐有红色,肿痛将退,睾丸忽胀。亦有误用发散药,体虚不任大表,邪因内陷,传人厥阴脉络,睾丸肿痛,而耳后全消者。盖耳后乃少阳胆经部位,肝胆相为表里,少阳感受风热,邪移于肝经也。” 《疡科心得集·辨鸬鹚瘟耳根异证同治论》:“夫鸬鹚瘟者,因一时风温偶袭少阳,脉络失和。生于耳下,或发于左,或发于右,或左右齐发。初起形如鸡卵,色白濡肿,状若有脓,按不引指,但酸不痛,微寒微热,重者或憎寒壮热,口干舌腻。初时则宜疏解,热盛即用清泄。或挟肝阳上逆,即用熄风和阳。此证永不成脓,过一候自能消散。” [现代研究] 王瑞龙流行性腮腺炎治疗小结。云南中医杂志19;13(2):26 将流行性腮腺炎分为3种类型,用中药内服同时外敷消散膏治疗。轻证型,证属邪在卫分,用银翘散加减;普通型,属温邪内袭,用银翘败毒散加减;重证型,属温毒内侵,里热炽盛,投普济消毒饮加味。腮部漫肿坚硬加夏枯草、昆布,高热惊厥加钩藤、全蝎,睾丸肿痛加橘核、荔枝核、金铃子、延胡索等。外敷消散膏由黄柏、大黄各200g,姜黄、赤芍、重楼各lOOg,血竭、冰片各50g,凡士林200g组成。疗效:全部病例皆治愈。退热时间平均为3.1天,消肿时间平均为6.2天。 王国忠.中药外治流行性腮腺炎205例.中医杂志1996;37(2):107 用中药青宝丹(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天花粉、白及、橘皮、青黛、甘草,研极细末备用),以鲜蒲公英或鲜半枝莲汁调成糊状,掺以平安散(由牛黄、火硝、月石、冰片、雄黄、朱砂、麝香组成,研极细末)少许,外敷患处,每日·3次。治疗流行性腮腺炎205例,治疗后1天热退肿消者130例,占全部病例的63.4%;2天热退肿消者65例,占31.7%;3天热退肿消者10例,占4.9%。http://www.cnkang.com/zyzy/lczn/ekx/200705/92038.html 病毒性腮腺炎没有特效疗法,可以使用前述中药治疗,如果有并发细菌感染的可以使用抗菌素。 医治方法流行性腮腺炎,又叫“痄腮”。冬季易发此病,多见于5--10岁的儿童。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及病人接触后传染,多发于人群聚集处,如幼儿园、学校、军营等。一旦你孩子患过流行性腮腺炎,将永远不再患此病,因为他已经能终身免疫。大多数地区要求学龄前儿童注射疫苗。如果未建立终身免疫,则需被动注射抗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疫苗。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或腮腺炎疫苗可预防本病的发生。本病前期症状一般较轻,表现为体温中度增高、头痛、肌肉酸痛等。腮腺肿大常是本病的首发体征,持续7--10天,常一侧腮腺先肿,2--3天后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有时肿胀仅为单侧,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及触痛,表面皮肤不红,可有热感,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肿痛在3--5天达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常有腮腺管口红肿。同侧咽部及软腭可有肿胀,扁桃体向中线移位;喉水肿亦可发生;上胸部亦可出现水肿,躯干偶见红色丘疹或荨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给患儿带来很大痛苦,腮腺疼痛难忍,少数病人的胰腺、脑膜、脑、肝和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本病对机体的严重危害并不只是腮腺本身,而是它的并发症,应高度警惕和防治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脑膜炎、睾丸炎和急性胰腺炎等。1)脑膜炎--为儿童期最常见的并发症,男性较女性多3--5倍。以淡漠、颈项强直、呕吐等为常见症状;腮腺炎并发脑膜炎一般预后良好;如果不及时治疗则可能留有永久后遗症甚至死亡。2.睾丸炎--是男孩最常见的合并症,患者最小年龄3岁,青春发育期后的男性发病率高达30%。早期症状为发热、寒战、头痛、恶心、下腹疼痛,患侧睾丸有明显疼痛、肿胀、触痛,邻近皮肤水肿、发红,30%--40%的患者受累睾丸发生萎缩,10%左右的患者生育力受损,并常伴有附睾炎,后者也可单独出现。3.卵巢炎--7%的青春期女性患者可并发卵巢炎,有发热、呕吐、下腹疼痛及压痛,但不影响日后生育功能。4.胰腺炎--表现为上腹疼痛及压痛,伴发热、寒战、呕吐和虚脱。5.其他--心?br*妆硐治那扒弁础⑿亩杭捌7Γ鲅壮T谌傺缀?0--14天出现症状。此外尚可发生乳腺炎甲状腺炎、关节炎、泪腺炎角膜炎等,一般在20天内恢复。6.流行性腮腺炎是病毒感染,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及对症治疗,应用抗菌素治疗无效,中草药疗效较好,可请中医开一些清热解毒、散结清肿的中药,如用板蓝根、夏枯草、蒲公英等煎水服用。选鲜而多汁的仙人掌一块,剥掉外皮和小刺,捣烂如泥,外敷患处,每天换敷1次,一般2到3天就可以治愈。仙人掌味淡性寒,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也可将适量马齿苋洗净,沥干水分,捣烂,敷于患处。每日换1次。另外一方:豆腐30克,绿豆6克,冰糖50克,加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天。如果孩子高热、头痛剧烈,应警惕脑膜炎,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以免延误病情。一旦发现孩子患了流行性腮腺炎,首先要立即与健康人分开居住,居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病发期间至腮腺消肿之前不得去幼儿园或是学校,以免传染给其他儿童。病儿要卧床休息,不可过于劳累。注意不要给孩子吃有刺激性的食物,要给病儿吃易咀嚼和易消化的流质和半流质,以减轻孩子吞咽的困难。要多喝开水,以利于身体内毒素的排出;小儿患腮腺炎后,其所用饮食用具要与其他人分开,并进行定时煮沸消毒。病儿的衣服、被褥等物品,在生病期间可拿到室外曝晒,脸盆、毛巾、手绢等物,每天需用开水烫1--2次。定时给孩子测量体温,必要时,可以采取降温措施。如果男孩的睾丸疼痛,可以用绷带把阴囊托起,以减轻疼痛。保持孩子口腔卫生:要孩子经常用温盐水漱口。局部热敷:用包了毛巾的热水袋给孩子在患处热敷,可以减轻孩子患处的疼痛。 痄腮,即流行性腮腺炎,俗称“蛤蟆瘟”,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以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症。一般流行于冬春季行,以儿童为多见。成人发病,症状往往较儿童为重。 [病因病机] 本病是因外感时行温毒,更挟痰火积热,郁滞少阳,少阳经脉失于疏泄,以致耳下腮部肿大疼痛,并有恶寒、发热等症。肝与胆相为表里;肝脉络阴器,故常兼有睾丸肿痛。 [辨证] 轻证,仅觉耳下腮部酸痛,继而肿胀,如无其他见症,可在数日后逐渐消退。较重的,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痛、呕吐等症,并渐见腮部(火欣)热红肿,咀嚼困难。严重的,则见高热烦渴,并发睾丸肿大,脉象浮数或滑数,舌苔黄腻。 [治疗] 针灸治法 取手少阳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儿童痄腮其他疗法1.外治法(1)青黛散以醋调敷腮部,每日3—4次。(2)紫金锭(玉枢丹)或金黄散以水调匀后敷患部。(3)天花粉、绿豆各等分,研成细末,加入冷开水调成糊状,外敷患部,每日3~4次。(4)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荚蓉花叶、鲜丝瓜叶,任选一种,捣烂外敷患部。2.针灸疗法针刺翳风、颊车、合谷等穴,强刺激。发热者,加曲池、少商;烦躁者,加神门;并发睾丸炎者,加血海、三阴交;抽搐者,加印堂、百会、人中。3.饮食疗法银花牛蒡粥:金银花30克、牛蒡子15克,水煎取汁200毫升,另取粳米100克加水煮成稀粥,将起锅时加人药汁,并以白糖调味,分次服用。 蒲菊饮:蒲公英30克、野菊花30克,水煎取汁200毫升,加适量白糖调味,代茶频服。 板蓝根夏枯草饮:板蓝根30克、夏枯草20克,水煎取汁200毫升,加白糖适量,代茶频服。 海带海藻汤:海带、海藻各120克,水煎服。适用于痄腮合并睾丸肿痛。

双动车线:香港迪士尼+海洋公园纯玩三天2080元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