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病房里的爱与痛
孩子呀不哭,因为还有梦,孩子呀不哭,幼小心灵不该承受这痛楚。我要化为一滴雨露,滋润你的心窝,为你带来片刻的从容;我要化为一道彩虹,照亮你的天空,带你走进希望的路途……这首抗击白血病公益歌曲的名字叫《孩子不哭》。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落入凡间的精灵,父母都是没有翅膀的守护天使。童话里,他们能永远幸福无忧地生活在一起,可现实中的精灵和天使,也许要经历重重磨难。
“白血病”,这几个字,意味着不幸,意味着煎熬,可同时也意味着坚韧抗争,意味着一家人风雨同舟。
A
“病房这头到那头,一共73步”
今冬的第一场雪飘落而下,打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血液儿科病房的窗棂上。11岁的曾佳怡静静地站在窗边,小手托着腮帮,眼睛凝望远方,小光头、白口罩,在雪的映衬下显得如此刺眼。自从5月份被诊断出患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佳怡几乎就没走出过这个病房。
由于化疗,曾佳怡体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值在下降,她的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定在病床边上。也许是因为生病,也许是因为“关”在病房里太久了,佳怡的情绪显得很低落,可是看到记者梳着长辫子,她笑了笑,然后小声地说:“阿姨,我喜欢长头发,我的头发以前也这样长。”佳怡的妈妈说,“在女儿面前我们很少提及病情,自从有病后,她的脾气变了很多,经常无故生气或者发脾气。”
医生王莹说,“这一点有医学论文做过论证,药物的毒副作用,长期住院带来的压抑,疾病造成的生理痛苦和心理压力,连成年人都未必受得了,何况是几岁的孩子呢。”据了解,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每年接受化疗的孩子要有600多人次。
有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白血病患者400万人,并且每年新增患者3至4万,其中一半是儿童。在血液病研究所住院的孩子几乎都是一个模样,他们都是小光脑袋,戴着各色花样的口罩,如果摘下口罩,则无一例外是一张“白胖胖”的小脸——“白”是没有血色的苍白,而“胖”则多半是激素类用药后所呈现的假象。因为化疗,他们的免疫力、抵抗力非常弱,任何人多的场所对他们而言都意味着感染,意味着危险,所以每个孩子在住院几个月的时间里几乎不会踏出室外半步,他们的活动空间无非是这所医院的病房区。12日中午,记者在病房里碰到一个“小光头”,他对我说,“阿姨,没事的时候我量过,从病房这头走到那头,一共73步。”
1 2 3 下一页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