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智力低下

发布日期:2014-10-05 18:17:08 浏览次数:1600

智力低下,也可称为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 MR)、智力落后(mental deficiency),智力损伤发生在发育时期,智力功能明显低于一般水平以及对社会环境日常要求的适应能力有明显损害。2006年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其中智力残疾554万人,占残疾人总数6.68%。

一、病因

智力低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发育时期脑功能异常,主要病因为:

1.生物医学因素,指脑在发育过程中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脑发育迟缓或障碍而影响智力;

2.社会心理文化因素,指教养不当、感觉剥夺、文化剥夺、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有心理障碍等因素导致后天信息输入不足或不当,没有学习机会,从而影响智力水平。

二、临床表现

智力(intelligence)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积累经验、运用以往经验解决当前问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是学习能力、概括能力、抽象思维和适应新环境能力的综合。以下几种行为可反映出一个人的智力:

1.学习能力;

2.思维和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4.为实现意愿而自我激发的能力。精神发育迟滞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其言语、注意、记忆、理解、洞察、抽象、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能力都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的程度上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上,往往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判断和概括等表现出来。

三、诊断

智力低下的诊断有三条,缺一不可:

1.智力明显低于正常同龄儿平均水平,即智商(IQ)低于人均值两个标准差,一般智商在70(或75)以下。

2.适应行为存在缺陷,主要指个人独立生活和履行社会职责方面都有明显的缺陷。

3.起病于发育年龄阶段,即18岁以前。单有智力功能损害或单有适应行为缺陷都不能诊断为智力低下。18岁以后出现的智力损害不能称为智力低下,而称为痴呆

四、康复

智力低下的康复是多学科综合诊治过程,需要医学、心理学、特殊教育、职业治疗、社会福利等共同协助配合。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查明原因、早期治疗。康复方法有多种,应个体化,需要家长参加。

(一)医学治疗

1.病因治疗已经查明病因者,如慢性疾病、代谢病、癫痫、中毒、营养不良、听力及视力障碍等,应积极治疗,使智力得到部分或完全恢复。

2.药物治疗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能够提高智力的特效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脑活素、神经生长因子、药物穴位注射加针灸治疗能够促进脑细胞功能发育,对增强智力可能有一定疗效。

3.对症治疗针对智力低下的伴随病症,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伴随有癫痫者给予抗癫痫治疗,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者应用利他林治疗,有抽动障碍者用泰必利治疗。伴听力障碍者尽早配戴助听器,伴视力障碍者配戴眼镜。

4.基因治疗应用基因治疗单基因遗传病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基因工程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不断深入研究,基因治疗将成为可能。

(二)康复治疗

1.物理疗法

未成熟儿新生儿期对外来刺激应激性高,反映在自主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的控制系统。对这样的应激性,控制的第一目标是保持稳定性。如以体位为例,使其在俯卧位入睡,或包裹起来,以保持稳定。抱患儿应取胸对胸的姿势以保持稳定。

另外,敏感婴儿即使受到普通的刺激也会有强烈的惊吓反应,因此要避免与之接触,这又会使其经常处于睡眠状态或是哭泣状态。刺激减少也会使患儿对刺激更加敏感,因此形成恶性循环,阻碍其正常发育。这种对刺激反应过激的敏感儿接受刺激范围小,也需要更多时间适应。目光的注视刺激、语言的声音刺激及前庭刺激等感觉刺激较容易接受,可以先有节制地给予单一刺激,随着患儿对刺激适应逐渐增强可以重复刺激。

6个月以上的患儿存在的问题更加明确,可应用神经发育学理论,应用运动疗法中的促通手技。相对智力而言,MR儿的运动系统发育良好,但其矫正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及平衡反应发育却常落后于正常儿。立位保持训练可强化平衡反应,此外,坐位平衡训练也有效。

2.作业疗法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成熟与感觉刺激(浅感觉、深感觉、前庭觉、视觉、听觉等)密切相关的事实众所周知,适当考虑导入伴有感觉运动统合训练功能的作业疗法是必要的。通过日常生活动作(会话、进食、更衣、排泄、书写、帮助等)、游戏等提高适应能力而使之生长发育。根据Ayres感觉统合理论,感觉统合疗法也有效。

3.言语疗法

轻-中度的MR儿有以发音迟滞为初诊症状前来就诊的病例,多表现为与行为发育水平一致的言语发育延迟。

在早期发育治疗中,应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口腔锻炼,如强化摄食功能、加强呼吸发音的锻炼及进行活动口腔的游戏等均可视为说话前练习。伴有摄食困难的症状要指导进食和纠正进食障碍。言语学习阶段要增加感觉输入,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所有的感觉器官的充分体验而进行学习。看书也有效果。

4.社会康复

康复目标是使其回归社会,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因此社会康复的任务很重。自幼年起进行医学康复,使其获得行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回归社会的关键。治疗过程中,正常化过程中常忽略社会能力的获得,只重视肢体残疾的矫治,这样,患儿就失去了体验各种行动的机会,不利于全面回归社会。

社会康复的出发点是家庭生活。剥夺感觉运动的体验,引起神经功能永久丧失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新生儿期入院,母子被强行分离是无可异议的,但母亲应尽早介入到康复治疗过程中。对重症障碍儿家庭康复的原则也曾有过动摇,有人主张将患儿永久置于福利机构中,患儿因此失去了家庭生活的体验,应对双亲进行正确引导。

家庭中,包括父亲在内和家庭成员要参加康复。第一,使生活规律,得到关怀照顾。第二,确认人格,承认人格,尊重其自主活动的要求。第三,养成正常生活习惯和帮助提高智力以适应行动。并且通过综合教育、综合保育丰富生活体验,能够提高其社会性。

康复过程中必须有正常儿和障碍儿在一起活动,强调非隔离原则。这样使正常者能深入理解障碍者,是培育正常化的基础。生活自立观念的提出,促进了包括重症障碍儿在内的患儿的全面发展。因此,这也使康复机构逐渐庞大。障碍者的生活设施也在世界各地盛行。纽约市将MR者的大型收容机构建造成团队群体之家。

五、教育

教育是智力低下患儿的主要治疗方法 ,应强调早期进行,因为儿童在5岁前,尤其在2岁以前,是大脑形态和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有较大的可塑性和代偿性。若在这一时期积极治疗,可能取得较理想的康复治疗效果。教育应有学校教师、家长、临床心理治疗师和职业理疗师相互配合进行。根据患儿的病情轻重不同,按照小儿正常的发育进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使患儿能够掌握与其智力水平相当的文化知识、日常生活和社会适应技能。

轻度智力低下的患儿可到特殊学校接受教育,也可在普通学校学习,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用形象、直观、反复强化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训练日常生活技能、基本劳动技能、回避危险和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可望通过教育和训练能达到自食其力、成年后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

中度智力低下患儿应着重训练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如洗漱、换衣、与人交往的正常行为、举止和礼貌,如何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等,同时给予一定的语言训练。可望通过长期训练,掌握简单的卫生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

重度智力低下儿童主要是训练其基本生活能力。如正确用餐、定点如厕,用简单的语言表达饥饱冷暖。可以在康复机构里接受集体训练。

极重度患儿几乎无法训练。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