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与肝胆疾病
急性血吸虫病可误诊为伤寒、阿米巴肝脓肿、粟粒性结核等。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有重要鉴别价值。慢性血吸虫病肝脾肿大型应与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鉴别,后者食欲减退、乏力,肝区疼痛与肝功能损害均较明显。血吸虫病患者有腹泻、便血者粪便孵化阳性,而且毛蚴数较多,易与阿米巴痢疾、慢性菌痢鉴别。晚期血吸虫病与门脉性及坏死后肝硬化的鉴别,前者常有慢性腹泻便血史,门静脉高压引起巨脾与食管下段静脉曲张较多见,肝功能损害较轻、黄疸、蜘蛛痣与肝掌较少见,但仍需多次病原学检查与免疫学检查才能鉴别。此外,在流行区的癫痫患者均应除外脑血吸虫病的可能。
1.上消化道出血 为晚期病人重要并发症,发生率10%左右。出血部位多为食管下端和胃底冠状静脉。多由机械损伤、用力过度等而诱发。表现为呕血和黑大便,出血量一般较大。
2.肝性脑病 晚期病人并发肝性脑病多为腹水型。多由于大出血、大量放腹水、过度利尿等诱发。
3.感染 由于患者免疫功能减退、低蛋白血症、门脉高压等,极易并发感染,如病毒性肝炎、伤寒、腹膜炎、沙门菌感染、阑尾炎等。
4.肠道并发症 血吸虫病引起严重结肠病变所致肠腔狭窄,可并发不完全性肠梗阻,以乙状结肠与直肠为多。血吸虫病患者结肠肉芽肿可并发结肠癌。大多为腺癌,恶性程度较低。
1.病原体治疗 首选吡喹酮。急性期成人总量120mg/kg,儿童140mg/kg,4~6天疗法;慢性期成人量60mg/kg,2天疗法:血吸虫肝硬化宜适当减量,延长疗程。
2.外科治疗 对合并血吸虫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按门脉高压症治疗原则处理。对并发胆囊炎或胆管炎患者可行胆囊切除或胆道探查及引流术。值得强调的是:由于血吸虫性肝硬化和门脉高压的存在,在肝门、胆囊和胆管周围有丰富的侧支循环血管网,使原本简单易行的胆囊切除和胆管探查术要冒大量失血的风险,切切不可小视。其次,勿忘术中必要的探查和对切下组织常规送病理学检查。如果术后经粪孵化法、直肠黏膜活检组织压片及虫卵染色法证实尚有活虫存在,或者病人将重返疫区生活,为达根治目的和预防复发,应进行杀虫治疗。
本病预后与感染程度、病程长短、年龄、有无并发症、异位损害及治疗是否及时彻底有明显关系。急性患者经及时有效抗病原治疗多可痊愈。慢性早期患者接受抗病原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症状消失,体力改善,粪及血清学检查转阴,并可长期保持健康状态。晚期患者虽经抗病原治疗,但肝硬化难以恢复,预后较差。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