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失认症
据报道,在过去,医学界认为面孔失认症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症状,而且主要是由于患者脑部缺损造成。直至最近几年,医学界有记录的面孔失认症个案也不过是一百人左右。
但是在今年6月,德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面孔失认症远比人们想象的更加普遍存在,而且这种病症的遗传几率非常高。德国明斯特人类基因研究所博士托马斯·格鲁特表示,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每50个人当中就有1人患面孔失认症。
格鲁特说:“这意味着单在美国就有超过500万面孔失认症患者。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格鲁特是专门研究面孔失认症的专家,他本人就是一名面孔失认症患者。
鲁特的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医学基因期刊》上,在医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在研究中,格鲁特对689名德国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了17名面孔失认症患者,其中14名患者至少有1名近亲有同样的问题。格鲁特怀疑面孔失认症是由一种单一的显性基因引起的,因此如果父母中有1人患病,那么孩子有50%的机会患病。
据报道,面孔失认症患者的具体情况互不相同。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问题不在于对面孔的观察——患者能够和正常人一样清晰地看见别人的眼睛、鼻子和嘴巴,但问题是当他们再次看到这张脸时,他们不能认出来。
前者对站在面前的两个陌生人可知觉或分辨,也能根据单人面孔照片,指出该人在集体照片中的位置。但病人不能单凭面孔确认亲人,却可凭借亲人的语声或熟悉的衣着加以确认。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的患者,对熟人确认正确无误,但对面前的陌生人却无法分辨。
大部分面孔失认症患者从很早的时候便开始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无法辨识面孔的问题。
例如,他们依靠人的发型、声音、体形或者走路姿态来认人;他们尽量避免去一些可能会碰到熟人的地方;他们走在大街上的时候装出一副正在专心致志想事情的样子;他们对任何人都一概表现出很友好(或者很不友好)的态度。
科学家一直没有弄清楚人的大脑究竟是如何感知面孔的,只知道这种感知能力有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而且牵涉大脑的多个部分。例如,婴儿更喜欢看妈妈的脸而不是陌生人的脸,而且他们很快能学会区分男性和女性的脸。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面孔失认症患者的脑部有所缺损。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