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肺组织胞浆菌病感染发病

发布日期:2014-10-03 16:38:55 浏览次数:1596

荚膜组织胞浆菌在自然界或室温下培养呈霉菌样生长,但在37℃或侵入宿主细胞时,则转变成小的酵母细胞(直径1~5 gm)。机体因吸入荚膜组织胞浆菌的孢子而感染本病,这些孢子存在于被鸟或蝙蝠粪便污染的泥土或尘埃。组织胞浆菌病主要流行于美洲(北部、中部及南部)、非洲和亚洲,这些流行区发病率可达5%。在美国流行区未接受HAART的艾滋病病人中的发生率为2%~5%。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通常发生于CD4+T细胞数150×10^6/L的病人。本病病变部位通常位于肺部,但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如果不能控制感染,则感染可通过血流播散。组织胞浆菌病表现为肺炎或慢性非特异性疾病的症状。侵犯肺部多无症状,少数可表现急慢性肺炎型。急性肺炎型者可有流感样症状寒战、发热、乏力胸痛、周身疼痛;重者表现为高热、剧烈胸痛、呼吸困难、肝脏损害和体重下降等。x线检查可以发现肺部大量结节性阴影,肺门淋巴结肿大肺纤维化钙化。慢性肺炎型病人通常在数周至数月逐渐起病,症状逐渐加重,以发热、咳嗽盗汗、体重下降、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为主要表现。X线检查可以发现一侧肺尖或其下部空洞形成,不易吸收。在肺上叶有空洞形成者,易发生向肺内其他部位播散。

组织胞浆菌病在临床上通过胸部X线检查和(或)痰或组织中检出组织胞浆菌来进行诊断。血或尿中检测组织胞浆菌抗原是诊断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一种快速而敏感的方法,但对肺部组织胞浆菌病的诊断不敏感。对于肺受累的病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也可能检测到相关抗原。由于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必须对本病保持高度的警惕。

急性原发性组织胞浆菌病一般不需抗真菌治疗,如果发病1个月后病情未能自发改善,则给予伊曲康唑(20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6~12周。极少数严重的组织胞浆菌肺炎需要给予更为积极的治疗,可使用AMB进行治疗。对于慢性组织胞浆菌病,可给予伊曲康唑(200 mg,每日1次或每日2次口服)治疗12~24个月。如果病人病情极其严重或对伊曲康唑治疗无反应或不能耐受伊曲康唑,则可使用AMB进行治疗。对于发生于艾滋病病人的组织胞浆菌病,应长期使用伊曲康唑以预防复发。对于不能耐受唑类药物的艾滋病病人,可选择AMB长期间断性静滴以预防复发。对于居住在流行区的艾滋病病人,如果CD4+T细胞数100×10^6/L,应使用伊曲康唑进行预防。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6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