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多用腦子防痴呆 早期表現
受訪專家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劉中霖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科主任醫師陸正齊文/羊城晚報記者張華
近日, 央視的《我的父親母親》節目讓很多人知道了“老年痴呆癥” ( 阿爾茨海默癥) 這一疾病。而這類患者常常丟三落四, 記憶力下降, 或在自己住所的街道、門棟迷路, 忘記是怎樣從家里出來的,也不知道如何回家…… 有調查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痴呆的患病率呈明顯的升高趨勢。
為什麼會得老年性痴呆呢?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神經內科副教授劉中霖說,老年性痴呆是老年期常見的一組慢性進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
據介紹, 痴呆的患病危險因素眾多,常見的有高齡、痴呆陽性家族史、心腦血管疾病、心情低落、情緒抑郁、離群獨居、不參加社交活動、文盲和低教育、缺乏體育及腦力鍛煉、長期吸煙、飲酒、過食嗜好肥甘飲食、肥胖等。劉中霖解釋,低文化教育水平所造成的認知功能低下, 與老年期智力退變有關; 其次, 低文化水平者多數從事手工勞動職業, 因而用腦的機會少,也是一種可能與痴呆的發病有關的危險因素;另外社會階層低經濟狀況差者長時間的營養不良, 易于接觸有毒物質, 可能與發病也有關。另外, 高齡產婦的子女、飲水中鋁含量過高、精神抑郁、絕經( 老年性痴呆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約為3 ︰1,這可能與老年婦女絕經後的雌激素不足有關) ; 免疫異常和環境因素等都可能與痴呆的發病有關。
很多人不了解老年性痴呆, 以為老年人“ 呆一點、反應遲鈍、忘性大” 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不加以重視, 因此許多老年期痴呆患者得不到即時的診治。直到老人出門後, 找不到回家的路而走失才醒悟。
老年痴呆癥在早期主要表現為近記憶缺損、學習新知識及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下降、情緒改變、人格障礙是痴呆常見的早期表現。近記憶缺損常是最早的臨床表現, 主要是銘記功能受損, 患者記不住定好的約會或任務, 記不清近期發生過的事件, 比如經常失落物品, 遺忘已承諾的事情。嚴重時,做不了家務, 不能正確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齡; 另一個早期癥狀是當遇到不熟悉的作業時容易感到疲乏、沮喪; 早期情緒呈現不穩, 在疾病演進中逐漸變性淡漠及遲鈍, 等等。
“ 老年性痴呆起病隱襲, 緩慢發展,常無確切起病時間和起病癥狀, 早期往往不易被發現, 一旦發生, 即呈不可逆的緩慢進展。” 劉中霖指出, “ 如果家屬發現家里老人家有這些癥狀, 應該及時帶老人就醫, 早期藥物干預可阻止疾病的進一步發展,使病人的生活舒適些。”
至今還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阻止老年性痴呆癥的發展, 但是早期采取積極的防治措施可以減少患病率。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科主任醫師陸正齊指出,“ 腦子越動越聰明, 不動反而會生�蛂芋A智力活動能減慢腦的老化過程, 延緩腦的衰退,是健腦養腦的有效辦法,同時也是預防痴呆癥的妙方。
所以, 老年人應多動腦,經常觀察和思考, 也可多寫文章、多听音樂、學會養花草、種蔬果、手工活, 尤其是手部的精確動作, 如十字繡、織毛衣等都可以刺激大腦, 防止腦的退化, 而且花樣越復雜, 效果越好。
還可以積極主動參加各種形式的活動, 如朋友聚會、文娛表演、棋牌、旅游等活動,這些活動都有助于大腦的鍛煉和增加生活的情趣。
另外, 陸正齊還強調, 彈簧不能總是處于緊繃狀態, 上緊的發條也要有松弛的時候,腦子也應該時時喘口氣, 休息一下。對老年人來說, 夜間的睡眠時間短, 容易早醒, 因此,在白天可以小睡片刻或閉目養神以補充睡眠。總之,應保證每天8 小時的睡眠時間, 使大腦細胞輪流休息充電。老人還需避免各種心理應激性刺激, 各種負性的心理刺激可促使老人患痴呆, 因此, 對付各種心理及精神刺激, 應采取“ 想得開”的豁達平靜的心態,學會心理的自我控制和調節。
並防止腦外傷, 定期體格檢查,積極防治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動脈硬化癥等。以上疾病是中風的禍首, 而中風後可能導致腦血管性痴呆癥。
哪些檢查能確診?
若老年人出現上述痴呆早期表現, 家屬應積極帶其到有神經專科的大醫院檢查。應配合醫生進行以下檢查︰認知功能和精神癥狀評測、血液檢測、結構性神經影像學檢查(包括CT、MRI , 對于懷疑痴呆的患者都應進行此項檢查, 它可用以識別海馬萎縮、額顳葉退行性變、血管性痴呆及某些特殊類型痴呆)、功能性神經影像( 包括PET 和SPECT, 這兩種方法常在鑒別診斷困難的患者中作為結構影像的補充)、腦電圖、腦脊液分析。(肖麗)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