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防控指南
昨日,记者从省卫生厅了解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经下发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以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对禽流感的防控和治疗提供了初步指导。省卫生厅还将于近日专门就这两个方案进行详细解读。
煮沸两分钟可杀病毒
根据介绍,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目前出现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病毒在较低温度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4℃水中可存活1个月,对酸性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在pH4.0的条件下也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
主要经由呼吸道传播
按照目前的研究,H7N9病毒的传染源还不是很明确。根据以往经验及本次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推测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
传播途径则是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也可被感染。现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易感人群暂不能明确
对于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暂不能明确界定。
目前尚无确切证据显示人类对H7N9禽流感病毒易感。现有确诊病例均为成人,现阶段主要是从事禽类养殖、销售、宰杀、加工业者,以及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者。
潜伏期一般为七天内
这种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纵隔气肿、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
监测病例具备四条件
同时具备4项条件的病例为监测病例:发热(腋下体温38℃);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不能从临床或实验室角度诊断为常见病原所致肺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监测定义的病例后,须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确诊尽快隔离抗病毒
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应当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接触所有患者时均应当戴外科口罩,接触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时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陪伴者及病情允许的患者也应当戴外科口罩。
对于临床诊断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
在治疗方面,可吸氧、应用解热药、止咳祛痰药等,同时应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可选用奥司他韦或扎那米韦,同时还可以进行中医药治疗。(记者吴碧琦)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