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香港如何防御禽流感

发布日期:2014-11-21 23:16:06 浏览次数:1595

摘要:2013年12月22日,在H7N9禽流感阴霾下,香港九龙城街市的活鸡档几乎没什么生意,习惯在冬至用活鸡拜神的港人Kevin决定改用吃火锅的方式和家人一起庆祝冬至,“一直有健康讯息提醒我们这段时间避免接触活的家禽。”但他并不担心禽流感在香港大面积流行。

2008年12月,香港元朗鸡场发现有鸡感染H 5禽流感病毒,香港卫生部门立即销毁鸡场以及批发市场内一共10万只活鸡。

在香港旺角街市,一间鸡档的档主正在给客人装袋。

2013年12月22日,在H7N9禽流感阴霾下,香港九龙城街市的活鸡档几乎没什么生意,习惯在冬至用活鸡拜神的港人Kevin决定改用吃火锅的方式和家人一起庆祝冬至,“一直有健康讯息提醒我们这段时间避免接触活的家禽。”但他并不担心禽流感在香港大面积流行。

与此同时,香港卫生防护中心的网站上,“政府流感大流行应变计划下的严重应变级别”几个大字开始放在显眼位置,一场香港的禽流感应急机制开始悄然启动。

1997年、2001年两次禽流感暴发后,香港活水禽退出市场,每月25日成为街市清洗日,不贩卖活鸡

让港人远离禽流感伤害,保证他们吃到的都是未染病的鸡,香港在采取禽流感应急机制前,先做的是防护。“香港目前的生物保安措施也是经过多年实践逐渐建立起来的,在疫情暴发的过程中逐渐学习的。”作为生物保安措施制定的主要参与者、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病毒学教授管轶到现在还清楚记得1997年,他刚从美国回香港就遭遇了历年来香港最严重的一次禽流感,“那年有18个人感染了禽流感,死亡6人,还记得当时我们的导师泡在街市做调查,最终发现感染源就是在街市里,而这也是香港首次通过科学的研究扼制疫情,控制疫情的扩散。”

1997年暴发禽流感给香港带来最重大的改变是鸭鹅从此在街市难觅踪迹,“因为根据调查,水禽有可能会导致禽流感病变,后来还发现鹌鹑这样的生物也会给禽流感病变带来风险,所以我们当时就给政府倡议,街市只能卖活的陆禽。”而这样的倡议在1999年后正式得到采用。

不过,活水禽不在街市贩卖后,禽流感也并未彻底远离香港。2001年5月15日到5月18日,禽流感再次大暴发,香港的20个市场均被感染,“每个礼拜我们4个实验室都会去街市调查取样,早在2001年2月16日我们就在街市里发现H 5N 1病毒,接着3月3日、3月30日、4月5日接着至4月底都发现了这种病毒,最后病毒彻底暴发。”管轶监测到病毒从不同途径进入香港,真正的暴发历经反反复复3个月时间,“病毒的暴发也需要时间,而这次禽流感暴发也因为5月20日的全城杀鸡而消失,说明病毒在低浓度的情况下就不会传播开来。”

根据监控数据以及科学推论,管轶再次提笔给渔农署写信,“既然低浓度情况下病毒的暴发情况会大大减小,为什么不设定一个街市清洁日,既方便检测,还能变相避免病毒在高浓度情况下集中暴发,人为破坏病毒的传播链?”

时隔3个月后,香港街市又多了条新规定:每月25日成为清洗日,全香港的市场都没有活鸡售卖。“当时提出这个倡议也考虑到政府每次在流感暴发后,可能会因为组织鸡贩杀鸡而付出大笔赔偿,政府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个经济损失而犹豫造成病毒再扩散?如果固定市场清洁日,则会让鸡贩注意少进鸡减少损失,政府也有机会避免更多赔偿。”所以尽管2001年的大暴发影响范围广,但这次禽流感却并未让人过多担忧,因为提前监控,病毒未传染到一个人。

2002年禽流感暴发后,香港给本地养鸡场的每只鸡注册,建立死鸡来源数据收集制度

病毒的传播或许有时候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哪怕已经有了清洗日,哪怕有实验人员每周都去街市监控,可禽流感还是在2002年1月9日暴发了,这次暴发的地点是在香港的养鸡场,随后的1月16日,禽流感开始在街市肆虐。

以管轶为首的专家以及香港渔农署的工作人员此刻在调查中才发现一个疏漏的环节,“香港的鸡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香港的30个养鸡场,一个则是内地输入的活鸡,内地的鸡均会在批发市场检疫后流通到市场,但香港的养殖鸡却没有这个检验环节。”在这次暴发后,香港人才发现本地鸡农从内地走私鸡的事实,“可能这次暴发就是因为香港鸡农走私了病鸡。”也是在同年的2月,这个长期被忽视的检验漏洞迅速被填补,所有在香港街市上售卖的活鸡都需要到长沙湾批发市场去检疫,拿到许可证才能出现在市场。而香港也对鸡农所养的每只鸡开始实行注册制,从而可以跟踪每只鸡,“当年有农场一个晚上死了4万只鸡,因为这个注册制,大亏了。”

而在2002年,管轶和不少专家又进行了一次激烈争论,“有人提议索性以后香港不卖活鸡。”也许是坚信香港人对疫情的监控能力又或者是因为香港人的饕餮之心,这项提议未被采纳,而是以每月多一次的清洗日做替代。

一项死鸡来源数据收集制度也悄然在2002年底建立,管轶表示:“因为在年底我们发现有的病毒还是会漏进来,不少摊主发现鸡死了也不报告,而是宰了再卖避免损失,所以我们要求摊贩必须将死鸡放在固定篓子里。”而渔农自然护理署也同时要求批发商在批发市场若发现死鸡,也需向当值职员呈报,记录鸡只数据,把死鸡标记后,放进鸡尸收集箱。

一只鸡的死因与来源也就在这样的制度下无所遁形,不过这样的制度离不了巡视人员,在香港的街市上会时常发现食环署工作人员的身影,“他们会按时巡视街市,并要求摊贩半小时清洗一次摊位保持卫生,如果被发现违规,摊贩会收到黄牌,如果收到三次黄牌可能摊贩就会被收牌,无法继续做生意。”

香港人在禽流感暴发后的安全感或许因为花了16年时间建立并且现在还在不断完善的生物保安措施,更因为禽流感应急机制和信息的透明。

疫情暴发后保持信息透明,政府网站随时更新疫情新闻

香港教育学院亚洲及政策研究学系讲师吴木銮每当看到禽流感暴发的消息时,习惯上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的网站,“每天都会有禽流感的疫情通报,且不定时进行更新,所有人都能看到禽流感究竟是什么情况。”

当2013年12月两例H 7N 9个案后,卫生防护中心的网站挂出了严重应变级别字样,吴木銮介绍说,香港政府有一份流感应对的操作文件。此文件认为,政府可以根据流感的轻重启动三个级别的应变策略:戒备、严重及紧急。风险评估的标准主要是感染的传播能力,是否有可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传播地域是否与香港有密切的人货往来;临床患者病情的轻重,是否有严重并发症、死亡的情况;人群中易受感染的情况;是否有相应的药物可以治疗。启动应急措施时政府会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而紧急状况下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是第一负责人。在疫情发生时,根据上述文件的要求,几乎所有的市民都会及时获得相关的资讯。”

所以现在香港卫生防护中心网站上每隔2小时左右就会更新关于禽流感的新闻,不仅有香港及周边地区的第一手禽流感临床数据,还有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禽流感疫情周报。

香港食物及卫生局新闻组也在接受采访时强调,现在香港各间公立医院已启动“严重应变级别”,实施一系列加强监测和感染控制的措施,包括限制探病时间、加强监察疑似及确诊个案,并有指引分流高风险病人,各入境口岸将继续执行体温测试措施。这些消息,香港市民可以在所有传媒上看见。

吴木銮还表示,“一些官员认为,如果病情未得到确认前就匆促向媒体披露,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恐慌。不过,香港的许多医疗专家认为这是过时的看法。”他援引了香港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前局长杨永强的例子,“这位在抗拒非典中表现得尽心尽力的官员曾提到10年前应对非典的困境,当时他的下属向他报告老鼠粪便中冠状病毒,他担心市民会非常恐慌,因为老鼠太常见,幸好在记者会前有专家的化验报告显示老鼠并非非典传播媒介,而他也不用隐瞒信息。”

即使如此,杨正强还是因为这样的犹豫瞬间,被当时的专责调查委员会用温和语气提醒表现不理想,“在记者会上回答信息不连贯”,从而被问责,丢失官位,“香港人对政府的期望值更高,相信少有政府官员会故意隐瞒信息,否则政治问责甚至刑事问责都是有可能的。”

如今的香港,在疫情来临时,信息透明成为基本守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疫情通报时不能仅报道证实个案,怀疑个案也要进行通报。所以现在香港的做法是,把所有与疫情有关的信息尽可能地与市民分享,而这样的信息通畅消灭的不仅是市民的恐慌,也让关于疫情的谣言无法盛行,卫生防护中心更直接设立热线回答市民查询,还对家禽批发市场的批发商和从业员以及本地鸡场的农友,进行医学监察并跟进他们的健康状况。

2013年12月22日的香港街头依旧有大批游客在疯狂购物,匆匆走过的市民有些会戴上口罩,甚至不少商场前台也备了口罩给有需要人群。看起来,即便有禽流感风险,似乎也没那么可怕。

来源:南方都市报作者:

编辑:喻映雪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