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
■本报记者范南虹通讯员吴业平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在与疾病斗争中发展出来的中医药民族传统医学,在流行感冒、普通感冒的防治上,从古至今,也有不少有名的中药配方,如板兰根冲剂、银翘解毒丸、防风通圣丸、牛黄上清丸等,数不胜数,各有效用。那么,对国内新爆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以下简称禽流感),人们又如何利用中医药传统医学,进行预防和治疗呢?本报记者专访了海南省中医院疾控科主任林福秀。林福秀告诉记者,从今年2月国内爆发禽流感以来,通过医学观察至今,疫情仍处于散发状态,数百例密切接触者均未发现被传染,尚未发现人传人证据。另外,禽流感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对高温、紫外线敏感,摄氏65℃30分钟内、摄氏100℃2分钟内即可灭活,其传播渠道和病毒杀灭手段都非常明确。所以,禽流感可防可控,公众大可不必恐慌。“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者,例如从事禽类养殖、贩运、销售、宰杀、加工业等人员,是高危感染人群。我们平时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就可远离禽流感。”林福秀介绍,禽流感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5-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纵隔气肿、胸腔积液等。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且发病前1周接触过禽类,就应积极到医院检查,以确诊是否患有禽流感。禽流感的中医治疗患有禽流感,中医药也可治疗。林福秀列举了部分中医药治疗禽流感的方法及配方:1、发热、高热、咳嗽、痰少、喘闷、白细胞减少或疑似、确诊等患者:疫毒犯肺,肺失宣降证。症状:发热,咳嗽,少痰,头痛,肌肉关节疼痛。舌红苔薄,脉数滑。舌红苔薄,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参考处方和剂量:银翘散合白虎汤。金银花30克、连翘15克、炒杏仁15克、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桑叶15克、芦根30克、青蒿15克黄芩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剂,每4—6小时口服一次。加减:咳嗽甚者加枇杷叶、浙贝母。中成药:可选择疏风解毒胶囊、连花清瘟胶囊、金莲清热泡腾片等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功效的药物。中药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参麦注射液。2、高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等患者:疫毒壅肺,内闭外脱证。症状:高热,咳嗽,痰少难咯,憋气,喘促,咯血,或见咯吐粉红色泡沫痰,伴四末不温,四肢厥逆,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舌暗红,脉沉细数或脉微欲绝。治法:解毒泻肺,益气固脱。参考处方和剂量:宣白承气汤合参萸汤。生大黄10克、全瓜蒌30克、炒杏仁10克、炒葶苈子30克生石膏30克、生栀子10克、虎杖15克、莱菔子15克山萸肉15克、西洋参15克水煎服,每日1—2剂,每4—6小时口服或鼻饲一次。加减:高热、神志恍惚、甚至神昏谵语者,上方送服安宫牛黄丸;肢冷、汗出淋漓者加炮附子、煅龙骨、煅牡蛎;咯血者加赤芍、仙鹤草、功劳叶;口唇紫绀者加益母草、黄芪、当归。中成药:可选择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禽流感的中医防控关于禽流感的中医药预防,林福秀建议,做好“不懈怠”的防控准备,保持“不恐慌”的心态应对,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勤洗手,与禽类及其排泄物接触时,要戴好手套、口罩,接触后,要及时彻底清洗四肢;室内要经常保持通风、干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做到冷暖适时调节;避免暴饮暴食、酗酒,食用禽类及其蛋品时要煮熟煮透;早睡早起,作息要有规律;相信科学知识,克服恐惧心理,保持乐观平和心态,就能有效提高抵抗疾病能力。中医预防处方,适用于一般健康人群的处方包括:生黄芪12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防风6克,水煎代茶饮,每日一剂,连服7—10天。适用于易感人群的处方包括:生黄芪15克、白术12克、防风6克、蒲公英15克、连翘9克、金银花12克、桔梗12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7天为一周期,连服2个周期,每周期间隔1—2天。此外,北京市中医局也开出了“中药代茶饮”的禽流感预防中医处方,亦可参考使用。处方一(适合3—12岁儿童):芦根10克、连翘3克。每日1剂,开水浸泡。处方二(适合成人):白茅根5克、藿香3克、菊花3克、北沙参5克。每日1剂,开水浸泡。高龄体弱,慢性病气虚人群可加用玉屏风散。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