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石家庄市禽流感防治知识有奖竞赛

发布日期:2014-11-09 22:06:51 浏览次数:1600

禽流感这个名称,对一般人来讲可能有点陌生。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把它称为鸡瘟,意大利1878年首次报道。1901年证实其病原为滤过性病原体,1955年才证实该病原为甲型流感病毒的一员。后来发现实际上在禽类中还存在一种相似的疾病叫新城疫。两者常常被混为一谈。为把二者区别开,现把前者称为禽流感或真性鸡瘟、欧洲鸡瘟,把后者称为新城疫或伪鸡瘟、亚洲鸡瘟。所以,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根据致病力的不同,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高致病性禽流感因传播快、危害大,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甲类动物疫病。即便是由低致病性毒株引起的禽流感暴发,采取紧急控制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显示,一些刚开始是低致病性的病毒,如果让其在禽中流行,6~10个月有可能变异为高致病性毒株。

H5N1病毒在鸟类中的传染性极强,而且极易传播给其他动物种群。这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广泛传播,增加了人类感染的几率。如果人体同时感染人类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病毒就可能在人体内重组,生成一种适合在人体生存且能实现人和人之间传播的新型流感病毒,那将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不是。主要危险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流感暴发,如H5N1、H7N7、H9N9毒株引起的禽流感暴发流行。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和人。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禽和带毒禽,包括水禽和飞禽。研究显示,对于高致病性禽流感,1克污染的粪便中病毒的含量就可造成100万只禽感染。目前还不能认为人类是禽流感的传染源。

禽流感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禽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饲料、水、蛋托(箱)、垫草、种蛋、鸡胚和精液等媒介,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气源性媒介传播。在自然界中,鸟类带毒最为广泛,因此,迁徙面广的候鸟、野鸟、水禽对本病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家禽体表的寄生昆虫是否也带毒,能否通过叮咬而感染,目前尚不明了。

目前证据显示,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在家禽中广泛流行,会增加其传播给人类的危险性。在亚洲,现在已经显示出广泛的禽类感染和人感染的危险性之间的联系。随着人类感染数量的增多,新亚型病毒的出现,引起流感大流行的危险性确实在增加。

禽流感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传染给人。如果直接接触带有相当数量病毒的物品,如家禽的粪便、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也可经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引起感染。

通过活家禽的国际贸易,禽流感可从一个国家传播到另一个国家。迁徙鸟类,包括野生水禽、海禽和岸禽类,可长距离携带病毒。野鸭是最引人注目的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其本身对病毒感染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有时仅有轻微的、不致命的疾病表现,但它们可长距离携带病毒,并在粪便中排出病毒。人们饲养的鸭、火鸡、鹅及其他用作商业、家养的禽类,会因此造成致命性的感染。家禽的自由流动、与野生鸟类共用水源或者使用一个可能被感染的野生鸟类粪便污染的水源,病毒传播的危险性最大。

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初症状出现之间的这段时期。禽类禽流感的潜伏期从几小时到数天,最长可达21天。人类患上禽流感后,潜伏期一般在7天以内。

禽流感病毒在低温、干燥以及甘油中可保持活力达数月至一年以上。在干燥的尘土中,病毒能存活14天。在较低的温度下,病毒在污染的粪便中存活至少3个月。在水中,22℃时存活长达4天,0℃时可超过30天。在冷冻的禽肉和骨髓中,可存活10个月。禽流感病毒怕阳光、怕热,对普通消毒剂也很敏感。在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即可被灭活。通过加热(60℃30分种,100℃1分钟)或普通消毒剂(福尔马林、碘复合物等)即可杀灭病毒。

虽然禽流感在禽鸟等动物中已经流行了100多年,但以前一直没有人类感染的报道。1997年,在我国的香港地区,发生了18例人禽流感病例,其中6人死亡。该次暴发的人禽流感,病毒株与当时发生在香港家禽中的禽流感的病毒株一致,均为H5N1型,这是第一次有记录的禽流感感染人类。所以说,禽流感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

人类患上禽流感后,早期症状与重症流感非常相似,表现为高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有些患者可见眼结膜炎眼部感染,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部分患者胸部X线片会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患者伴胸腔积液。有些病人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症及其他严重威胁生命的综合征。人类患禽流感的病死率高达30%以上。

目前只发现经家禽传染给人的病例,还没有发现人与人之间传染的案例。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还没有证据证明是可以互相传染的。不过,WHO警告说,从理论上说,如果病毒变种,就可能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兽医和长期从事鸡、鸭、鹅、猪等动物饲养、贩运、屠宰的人员是高危人群。

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途径主要是接触感染。禽肉煮熟煮透后,病毒可被杀死,传播的可能性较小,目前尚未发现由于吃禽肉及蛋而受到感染的病例。但如果病禽未经煮熟煮透食用,病毒就可能进入人体。所以如果食用未经检疫或来自疫情暴发区的家禽,则不排除染病风险。

如果是健康的活鸡基本是安全的,但如果是病鸡就有危险。WHO警告说,人不管接触什么样的病鸡都同样有危险。少量染病的家禽能幸存下来,但它们至少在10天之内还会排泄含病毒的粪便。另外,鸡的翅膀有可能藏有禽流感病毒,所以,鸡翅膀扑打时可能会造成病毒释放。

羽绒制品通常会经过消毒、高温等多个物理和化学处理过程,传播病毒的几率应当很小。

人类禽流感的诊断原则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予以诊断。参照于恩庶主编的《新发现和再肆虐传染病诊断标准和防治指南》,诊断依据如下:

①流行病学史禽流感发生在前,即某地区某禽类(鸡、鸭、鹅等)养殖场大批禽出现禽流感样症状,并死亡;附近或周边地区出现禽流感流行或暴发。

②临床表现突然起病,发热(大于38℃)、咳嗽、咽痛,可出现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干咳流鼻涕流泪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③实验室检查从病人鼻咽或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到流感病毒;患者恢复期血清中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在患者呼吸道上皮细胞查到流感病毒颗粒特异的蛋白成分或特异的核酸;采集标本经敏感细胞将病毒增殖一代后,查到流感病毒颗粒特异的蛋白或特异的核酸。

④病例分类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人类禽流感病例分类标准,国家卫生部正在组织制定。

①一般治疗按呼吸道感染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病人需卧床休息,多饮水,适宜的营养,补充多种维生素,保持鼻咽及口腔清洁。症状重者应住院治疗。在出现细菌性并发症时,才使用抗生素。

②对症治疗有高热及头痛者,可用物理降温或给予解热镇静剂,小儿禁用阿司匹林。对高热、呕吐者应予以静脉补液。对咳嗽、咳痰者,可服用止咳、祛痰药。

③服用抗流感病毒药物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为病毒M2蛋白抑制物,对甲型流感有效,其作用是阻断病毒吸附于敏感细胞。通常发病48小时内开始用药,可使病毒排出量减少,排毒时间缩短,临床症状减轻,一两天即可退热,并可预防感染向下呼吸道蔓延,减少肺炎发生。扎那米尔(Za-nimivir)和奥司托维尔(Oseltamivir)是神经氨酸酶抑制物,能够抗甲、乙型流感病毒。

大多数患者经及时治疗后均可治愈。此病病程短,恢复快,且不留后遗症。少数患者,特别是年龄较大、治疗过迟的患者,病情会迅速发展,病人可因进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衰竭、败血症休克等多种并发症而死亡。所以,病人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就医。一旦被怀疑为H5N1病毒感染,应马上住院隔离治疗,并报告疫情,防止病情恶化和传染扩散。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在接诊人禽流感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时,城镇应于2小时、农村应于6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和计算机网络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

我们通常所说的流感,是由甲(A)、乙(B)、丙(C)三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和乙型,特别是甲型可引起人类流感大流行,丙型仅引起散发病例。禽流感为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甲型流感病毒具有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两种表面抗原,H和N又可进一步细分,H可分为H1—H15,N可分为N1—N9。不同的血凝素和不同的神经氨酸酶会组成一个个具有不同抗原性和致病性的流感病毒,专业术语称之为流感病毒亚型。

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有145个,其中能引起人类流感的主要为H1、H3型,且H1N1、H2N2、H3N2曾在人间造成流感大流行。其他多数亚型的自然宿主为禽类、猪、马等多种动物,特别是水禽类,而且所有的H1—H15、N1—N9亚型抗原都可以从动物中分离到。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上呼吸道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和丙(C)三型。流感病毒的最大特点是抗原变异性,而这种变异性能够引起传播力的变化。其中A型抗原变异性最强,经常发生小的变异,称为“抗原漂移”。流感病毒的变异程度不同,引起流行的程度也不同。当流感病毒发生大的变异或亚型转变时,称为“抗原转移”,这时就可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相比较而言,B型变异性较弱,只会引起局部地区的暴发和流行;C型比较稳定,仅引起散发病例。因此A型流感病毒是人类研究和预防控制的重点。

一般感冒俗称伤风,有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而无明显的全身症状的,医学上称为急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它的主要特征是病原体复杂多样,多种病毒、支原体和少数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每次发病可以由于不同的病原引起,一个人在一年中可以多次患感冒。

流感则完全不同,流感病原为独特的流感病毒,发热、头痛、肌痛关节痛和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容易出现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病死率高,发病没有诱因,潜伏期1-2天,一年中不会多次发病。流感有明显的季节性,它的流行一般发生在冬、春两季,可在不同地区先后或同时出现,每2-3年可有小的流行,每10-15年可能发生一次世界性大流行,在大流行期间一般发病率均在20%-40%,个别单位可高达60%-80%或更高。

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人群聚集,公共场所应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要勤洗手,不要用手乱摸脸、眼睛和鼻孔。电话、桌面、门把手等用酒精或任何可以杀菌的药剂消毒。此外,接种流感疫苗是目前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方法,我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均鼓励公众在自愿的基础上接种流感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接种者感染流感的机会,减轻流感症状,降低因流感流行引起的人群超额住院率和超额死亡率,减少流感流行造成的危害,减轻流感的疾病负担。

卫生部下发的《中国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推荐接种时间为9至11月份,推荐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为:(1)60岁以上人群;(2)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3)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4)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5)养老院、老年人护理中心、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6)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出租车司机、民航、铁路、公路交通的司乘人员、商业及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等;(7)经常出差或到国内外旅行的人员。禁止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为:(1)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2)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3)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4)急性发热性疾病患者;(5)慢性病发作期;(6)严重过敏体质者;(7)12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全病毒灭活疫苗;(8)医生认为不适合接种的人员。慎用流感疫苗的人群为怀孕3个月以上的孕妇。

由于流感病毒不断变异,每个流感季节,新的流感病毒株都会流行,所以,每年世界卫生组织都会确定最活跃的流感病毒,将其纳入新的疫苗配方,以便提供最好的保护,因此流感疫苗需每年接种一次。目前使用的流感疫苗有3大类:全病毒疫苗、灭活裂解疫苗、亚单位疫苗,每种疫苗均含有甲1亚型、甲3亚型和乙型3种流感灭活病毒或抗原组份。全病毒疫苗抗原完全,具备免疫原性好(也就是保护性好)的优点,但发热、疼痛等副反应发生率较高,我国规定只有大于12岁的儿童才可以接种全病毒流感疫苗。灭活裂解疫苗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俱佳,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亚单位疫苗在疫苗中仅保留外抗原,因此安全性好,副反应少。

人群感染H1和H3亚型流感病毒比较常见,如果同时感染H5,就会出现同一个体、同一细胞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亚型的流感病毒,形成“流感病毒混合器”,极有可能发生基因交换,产生新的流感病毒,这种病毒有可能在人群流行。接种流感疫苗降低人群H1、H3流感的发病率,也就减少形成“流感病毒混合器”,避免流感病毒的基因重组,降低人禽流感在人间流行的几率。同时可以降低流感、人禽流感、非典的排查压力,有助于三者的鉴别诊断。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