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
鼻咽癌,乃中國人特有之癌症。根據統計,男性每十萬人每年罹患鼻咽癌的人數在台灣是7.7人、美國0.63人、日本0.27人。即使移居美國的第二代中國人也比當地白人罹患率多7倍。一般而言,男性比女性易患鼻咽癌,其比例約3比1。好發年齡在40至50歲。國內最近之統計,每年約有1000人左右發病,鼻咽癌佔男性十大癌症之第十位。鼻咽癌發生之原因乃多重因素所構成,經研究結果約有三項,即遺傳因子、EB病毒感染、環境因素
。鼻咽癌最常見六大症狀:頸部腫塊、單側之聽力障礙或耳鳴或閉塞感、痰中帶血絲或鼻涕中含血、單測鼻塞或鼻涕增多、頭痛和臉麻或遠看東西糢糊或複視。有上述一項或多項症狀之病人,應趕快找耳鼻喉科醫師診察,耳鼻喉科醫師可用後鼻鏡或鼻咽內視鏡觀察鼻咽部。其診斷需要經活體切片作病理檢查才能確定。診斷確立之後,需要先行判定其臨床分期,其中包括耳鼻喉科之常規理學檢查、腦神經理學檢查、肺部X光、肝臟超音波、全身骨骼同位素掃瞄、頭頸部之電腦斷層掃瞄攝影或磁振造影檢查等。臨床分期確立以後,才施行治療。鼻咽癌之治療主賴放射治療,早期
(第一、二期)
單用放射治療之結果就很好,但晚期
(第三、四期)
或復發之病人可能需要併用化學及手術治療。經正規治療之結果,全部病人五年之存活率約有60%,早期病人可高達90%以上,而晚期病人也有50%以上。除了少數病人在治療開始就有遠端轉移其病情較難控制之外,鼻咽癌並不是絕症,是一種可以控制及治癒的癌症。經正規方式治療以後,病人多數能夠恢復,而回去工作。治療後,少數病人可能復發,所以定期追蹤檢查是必要的。
鼻咽癌的病因雖經多位學者的努力研究,但至今依然是個謎,比較有關係的因素,較常被提到的有種族、遺傳、環境和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等。其中在種族方面,中國人的鼻咽癌被公認發生率最高,縱使是移居國外的第二代,也比當地的人發生率高。由於病因尚未完全明瞭,因此有許多學者就此提出不少危險因子而加以探討,茲略述於下:
1.
遺傳因子:
關於鼻咽癌和遺傳因子的關聯,台灣地區的鼻咽癌,有8
%的家族集簇性,由臨床觀察所得,鼻咽癌的確和遺傳有關,除了一家人中有2名以上罹患鼻咽癌的例子之外,也有孿生子皆罹患鼻咽癌的例子。更有報告指出鼻咽癌患者的第一等親之內的家屬,罹患鼻咽癌的機會是一般人的19.2倍,除了遺傳的因子造成了這種集簇性之外,親屬間具有共同的環境因素也是家族集簇性的原因之一。
2.
環境因子:
許許多多源自於文化背景、生活型態、環境狀況和飲食習慣的環境因子,都曾被加以探討它們和鼻咽癌發生的關聯性,諸如各種刺激性煙氣的吸入(如燃燒蚊香、拜拜用的柱香、鋸木屑、鼻內刺激性油、精油等)、工作和居住環境的通氣不良、香煙、中國草藥的使用、鹹魚、鹹蛋、燻肉、豆類發酵製品等之食用,甚至喝酒、喝茶、嚼檳榔等等,都曾被認為和鼻咽癌的發生有關,但是鮮有能獲得研究者共同的結論以及較具科學上的支持者。
3.
EB病毒:
自1966年Old
等人發現鼻咽癌病人之血清中含有抗EB病毒的抗體之後,EB病毒和鼻咽癌的關係就一直被大家所探討。雖然有些抗鼻咽癌病毒的抗體在正常人也有,但是鼻咽癌含有的抗體種類多,而且含量也多。更有意思的是,病況愈進展惡化,抗體的含量也愈高,經過適當的治療後,大部分病患的抗體含量都減少,如果治療後抗體含量不減少,或是減少後又增加的,則大部分的病人都會發生癌症復發或遠處轉移。
(computer tomography,簡稱CT)
及磁振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MRI),是目前普遍使用於鼻咽癌診斷的醫學造影術。CT及MRI可提供各種不同切面的數位化影像,呈現鼻咽部內的結構與病灶。仔細地選用造影參數,配合審慎判讀,對於病灶的範圍可得到正確的資訊。對於鼻咽癌的診斷及侵犯範圍的認定,CT與MRI兩者各見優劣。CT對骨質解析度較高,MRI對軟組織解析度較優;CT與MRI的檢查均需注射對比劑,藉以突顯病灶與鄰近正常組織間的對比度,以增加病灶的偵測敏感度與準確度。除了呈現鼻咽癌在鼻咽處的腫瘤大小外,CT及MRI可幫助確認腫瘤的擴散情況,如鼻腔、鼻竇、鼻咽旁、顳下窩、頸動脈鞘、脊椎及脊椎周圍肌肉群、口咽、顱底及顱內等。這些部位是否有腫瘤的侵犯,會直接影響治療方針的決定與治療的效果;除了原發癌及直接侵犯鄰近結構的評估外,影像檢查對癌轉移的診斷更是不可或缺,如頸部淋巴結、肺部與胸廓、肝臟、脊椎與骨骼系統等器官轉移的診斷,必須依靠X光檢查、CT、MRI、超音波及核子醫學等造影技術,才可能評估轉移的有無與範圍。對於經過治療後的鼻咽癌病患的療效評估,除了臨床上及實驗室各項檢查外,影像的追蹤檢查也是重要的步驟。這些追蹤檢查除評估治療效果之外,也可偵測是否有腫瘤復發或遠端轉移。
放射線照射是治療鼻咽癌的主要方法,效果良好,但與所有癌症治療一樣,仍不免有少數復發的現象。局部復發的鼻咽癌,再度體外放射治療國內仍然約有15
~ 35%的五年存活率,但是第二次的放射治療很可能造成較嚴重的放射線傷害,因此醫師必須詳細對病患及家屬解釋可能的副作用及後遺症。
鼻咽部復發的鼻咽癌,可考慮作顱底手術切除,有機會可完全切除,或考慮合併化學治療。大致而言,傷口因放射線照射過癒合較慢,且顱底手術相當繁複,術前需有周詳的規劃及。頸部殘留腫塊或復發,則施行頸部廓清術或放射治療。總之,及早發現鼻咽癌復發,施以適當治療,病人會有較高的緩解及第二次治癒的機會。
鼻咽癌病人完成治療後,宜按照規定日期到耳鼻喉科及放射線腫瘤科接受定期追蹤檢查,以免病情復發或遠端轉移發生而不知,一般而言,腫瘤復發的病人約有80%
是在兩年內發生,之後逐年遞減,超過五年以後,疾病復發的機會低於5%。一般建議,放射線治療後的前兩年,每一、二個月看一次,第三、四年,則每二、四個月看一次,第五年以後,便可半年追蹤檢查一次,在兩次約診之間,如有不適,則應儘速回診。此外,接受放射線治療後的病患,應終身接受定期追蹤檢查,包括後鼻鏡或鼻咽內視鏡、血液檢驗、EB病毒抗體之檢測、胸部X光、特殊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掃瞄攝影、磁振造影檢查、骨骼同位素掃瞄或肝臟超音波檢查。
口腔粘膜
照射3~10日後,粘膜先呈充血現象,有口乾感覺,可以一天多喝運動飲料或新鮮果汁來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繼而出現白斑,繼續照射後白斑會融合成小片狀,嚴重的出現大片浮腫的白膜,但通常還沒破,多吃蛋白質的食物如魚、肉、蛋、高蛋白奶等可迅速修補傷口,吃完食物後要立即用清水或漱口水漱口,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預防感染;有部分病人會感到十分疼痛,吞嚥困難,但是如果不補充營養,體力會迅速下降,因此為了保持體力有時候醫師會建議以鼻胃管餵食。
2.
皮膚
照射皮膚後先是現紅、乾燥、脫皮,這時感到癢;絕對不可搓揉,皮膚要避免沈重、粗糙
、或毛製品衣物的磨擦,保持通風,不能塗用一般止癢的藥膏;繼而出現濕潤,而破爛,又痛又癢的感覺,處理不當會變成潰瘍,不易復元,一旦出現嚴重破皮及濕潤的分泌物時,治療必須暫停。至於照射範圍內膚色改變和毛髮脫落都是暫時的。
来源网址-
osnwuxnu0949说:很有用,值得您百忙中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