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
一:肠道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加以健康人群粪便带病毒者不少,因此诊断必需十分慎重,一般要符合以下几点才能确诊。
1,从病人体液(胸水,心包液,脑脊液,血液,疱浆液等)或活检(或尸检)组织中分离出病毒有诊断价值,但单从咽拭或粪便中分离到病毒不能确诊。
2,疾病恢复期(起病后3~4周)血液中抗体效价较疾病早期有4倍或4倍以上增高,则有新近感染的可能,以中和抗体测定最为可靠。
3,临床上出现流行性肌痛,疱疹性咽峡炎,婴儿急性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流行性眼结膜炎等症候群,从咽拭子或粪便中重复分离到同一型病毒,且从周围同样疾病者中也检出相同的病毒,而病毒分离率远高于未接触病人的对照组,则有诊断的参考价值。
1,瘫痪性疾病 自从广泛应用脊髓灰质炎疫苗后,发现肠道病毒引起的麻痹症不算少见,柯萨奇A7,9,10,B1~5,埃可4,6,9,11,14,30均可引起,但肠道病毒71为主要能引起流行性瘫痪的非脊髓灰质炎病毒,此病毒可引起乳鼠肌炎及猴发生瘫痪,上海也曾见到由柯萨奇病毒B1,B5型及埃可病毒9型引起的瘫痪病例,一般症状轻,很快恢复,极少留下后遗症,但大流行中也可遇到重症引起延髓麻痹者,有报告柯萨奇A2,5,6,9及埃可6,22型引起多发性神经根炎。
2,脑炎 从夏季脑炎病例中也曾分离出柯萨奇病毒,甚至有人认为夏季脑炎中有15%系柯萨奇病毒引起,柯萨奇A2,5,7,9及B2,3,4均可引起脑炎,埃可4,6,9,11,30型也可引起,尤以埃可9型为多见,上海从夏季脑炎病例中,曾分离到柯萨奇病毒A9,和B3,以及埃可病毒3和9型,均证实为病原体。
肠道病毒引起的脑炎临床表现与乙脑相似,可有发热,神志障碍,惊厥,昏迷,平衡失调等,可伴脑电图异常,脑脊液检查细胞数多
(一)周围血象 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在某些肠道病毒感染时可增高,中性粒细胞也可增多。
(二)病毒分离 一般都采取咽拭及粪便作病毒分离和检定,尚可从病人的脑脊液,胸水,心包积液,血液,疱浆以及活检或尸检取得的组织中分离到病毒,标本取得后,应立即送检,可接种于猴肾,人胚肾,人羊膜,人二倍体或Hela细胞,KB传代细胞中进行组织培养,观察细胞病变,同时用多种组织培养细胞进行分离可提高阳性率,阳性标本再以特异型的免疫血清作中和试验进行型别鉴定,疑有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者,应将标本经皮下,腹腔内或脑内途径接种乳鼠进行病毒分离,因其组织培养阳性率不高,柯萨奇B组病毒亦可使乳鼠致病。
(三)血清免疫学试验 采取双份血清,测定型特异抗体水平,一般可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标法),放射免疫等法进行测定,其中以中和试验最为可靠,中和抗体消失最慢,型特异性也较强,如恢复期抗体水平比早期有≥4倍上升,则有极大的诊断意义,但因肠道病毒型别众多,血清学中和试验工作量大,只有当某地一已知型肠道病毒流行时,以此法进行诊断比较理想。
(四)免疫荧光快速诊断法 以荧光染色的免疫抗体来鉴定抗原可达到快速诊断的目的,但目前除在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时应用外,在肠道病毒感染时采用不多,因需备各种型特异的免疫血清,手续繁多,最近采用许多血清型共有的VP3-ZC抗原和一种与多血清型的VP1衣壳蛋白交叉反应的单克隆抗体,改进了免疫诊断方法,但目前仍停留于研究阶段。
(五)核酸杂交法 由于不同血清型的肠道病毒基因组间存在同源性,特别是5′端非编码区部分区域高度保守,故可供核酸杂交,使近年来对肠道病毒鉴定有了新的飞跃,采用探针有以下三种:①cDNA探针,以病毒RNA某一片段为模板,由逆转录酶催化产生,大多克隆在质粒载体中,再把带有显色基因(生物素或地高辛)或同位素的核苷酸掺入到新合成的cDNA链中去,加以标记,若将标本先经12~24小时组织培养可提高阳性率,②RNA探针-由于RNA是单链分子,故它与靶序列的杂交反应效率极高,一般用特异的转录载体克隆肠道病毒RNA探针,混合几种RNA探针可使检测病毒型更广,RNA探针在特异性和敏感性方面都优于cDNA探针,③寡核苷酸探针,较上述二种探针有下面优点,因其链短,与等量靶位点完全杂交时间短,且可识别靶序列内一个碱基的变化,可检测点突变,又可大量合成,价廉,此探针因选择5′端非编码区共同序列,故可牢固而特异地同大多数临床常见肠道病毒结合,为了克服标本中肠道病毒滴度太低的问题,近年采用PCR法将单一基因或短DNA序列放大,再与探针杂交,此法已应用于临床,在肠道病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流行时,从脑脊液中检测肠道病毒RNA,阳性率高,可在24小时内得结果,比病毒培养平均需6~8天快得多,临床标本用PCR扩增后,再与非同位素标记肠道病毒探针杂交,数小时即有结果,大大有助于临床确诊。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