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型哮喘 做法 视频 流程图解
摘要胃食管反流是消化道疾病的一种表现。由于胃液酸性物的刺激,可导致食管炎、上呼吸道炎等疾病。当胃液吸入气道可引起哮喘发作。在哮喘患者中,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率为45%~60%;哮喘患者出现恶心、泛酸、上腹部烧灼痛表现。诊断上要注意和心源性哮喘、COPD 夜间喘鸣加剧以及反复发生的微小肺栓塞等加以鉴别。
胃型哮喘
胃型哮喘 疾病描述
胃型哮喘胃食管反流是消化道疾病的一种表现。由于胃液酸性物的刺激,可导致食管炎、上呼吸道炎等疾病。当胃液吸入气道可引起哮喘发作。
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即使吸入少量胃液也可刺激气道受体而诱发哮喘。
在哮喘患者中,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率为45%~60%;胃烧灼热感症状约77%,反酸感觉者约55%。任何可致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降低的因素均可加重反流。但约23%的患者无症状,亦称“沉默反流”。
病理目前认为胃食管反流引起哮喘的机制可能主要是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降低引致。
1.胃液成分刺激食管迷走神经的传入神经,经气道的迷走神经传出,导致支气管痉挛。哮喘早期吸入抗胆碱能制剂比吸入拟交感神经药物的反应更佳,可说明这一观点。
2.胃液反流至气道,可致使支气管痉挛,这是因胃液中酸性成分的刺激,引起气道阻力增高。在激发试验中,若酸性液体流入气道,那么支气管痉挛作用将增加2 倍以上。应用抗酸药物后支气管痉挛症状可改善。
3.胃液反流使支气管反应性增高,增强了哮喘患者对各种触发因素的敏感性。
检查诊断:
夜间咳嗽、喘鸣、胸闷、喘息突然发作者伴有恶心、反酸、上腹部烧灼痛,尤以体位变化时加重,或在应用茶碱类治疗后症状加重,则可初步诊断为哮喘伴有胃食管反流,需排除少数肥胖者由于腹部脂肪增多、腹部膨胀、胃内压增加引起反流者。对疑有吸入胃液患者,可行双通道24 小时测定食管胃pH 以确定诊断。
酸碱度测定 胃食管反流吸入量大时可使PH 降低。
其他辅助检查:在激发试验中,若酸性液体流入气道,那么支气管痉挛作用将增加2 倍以上。
雷尼替丁雷尼替丁
本品为阻织胺H2-受体拮抗剂。能抑制基础胃酸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可使胃酸减少,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而且具有速效和长效的特点本类药物竞争性拮抗H2受体,能抑制组胺、五肽胃泌素、M胆碱受体激动剂所引起的胃酸分泌。能明显抑制基础胃酸及食物和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夜间胃酸分泌。用药后胃液量及氢离子浓度下降。用药4周,在内窥镜检查下,十二指肠溃疡愈合率为77%~92%。晚饭时1次给药疗效与一日多次给药的疗效相仿或更佳。对胃溃疡疗效发挥较慢,用药8周愈合率为75%~88%。雷尼替丁尼扎替丁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比西米替丁强4~10倍。临床用于良性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术后溃疡、返流性食道炎及胃泌素瘤.卓-艾综合症等。其他胃酸分泌过多的疾病如胃肠吻合溃疡,反流性食道炎等及消化性溃疡和急性胃炎引起的出血也可用。
是近年来研究开发的作用机制不同于H2受体拮抗作用的全新抗消化性溃疡药。它特异性地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降低壁细胞中的氢钾ATP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基础胃酸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由于氢钾ATP酶又称“质子泵”,故本类药物又称为”质子泵抑制剂“。主要适用于十二指肠溃疡和卓-艾综合征,也可用于胃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本品作用于胃腺壁细胞,为H -K -ATP酶抑制剂,选择性对胃酸分泌有明显抑制作用,起效迅速,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返流性食管炎和胃泌素瘤。
流行病学急性吸入性肺炎:系吸入酸性物质、动物脂肪如食物、胃容物以及其他刺激性液体和发挥性的碳氢化合物后,引起的化学性肺炎。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常有吸入诱因史,迅速发病,多于1~3小时后出现症状,临床表现与诱发病因有关,如由于气管-食管瘘引起的吸入性肺炎,则每于进食后有痉挛性咳嗽、气急。在神志不清情况下,吸入时常无明显症状,但1~2小时后可突然发生呼吸困难,迅速出现紫绀和低血压,常咳出浆液性泡沫状痰,可带血。两肺闻及湿罗音,可伴嗜鸣音。严重者可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脓肿:是由于多种病因所引起的肺组织化脓性病变。早期为化脓性炎症,继而坏死形成脓肿。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脓臭痰。多发生于壮年,男多于女。自抗生素广泛应用以来,肺脓肿的发生率已大为减少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