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食管炎误诊三例
【例1】男,76岁。因反复胸骨后疼痛1月余就诊。初拟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但相关医技检查均缺乏诊断冠心病的有力证据。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每次发病前数小时均自行服用多西环素,且均为卧床服药,故考虑胸痛与食管病变有关。行胃镜检查见食管中段黏膜显著水肿、糜烂,病变长约3cm,内镜尚能顺利通过。诊断为药物性食管炎,给予氢氧化铝凝胶和法莫替丁口服,次日胸痛缓解,并能进食少量流质。1周后胸骨后疼痛完全消失。嘱患者禁服多西环素,慎用类似药物并改变服药方式,随访2年无复发。
【例2】女,30岁。因恶心、嗳气、胸骨后持续疼痛2天就诊。行胃镜检查见:食管贲门上方有一直径2cm、深约0.2cm类圆形溃疡,周边充血,欠规整,表面有血痂和炎性分泌物。活检病理检查报告食管黏膜炎症。追问病史,患者曾于数天前因腹泻自服诺氟沙星2粒(未用水送服),服药后即感胸骨后不适、恶心、嗳气。诊断为药物性食管炎,予铝碳酸镁、兰索拉唑,症状迅速缓解,半月后复查内镜见食管黏膜光滑、平整。
【例3】 男,43岁。因胸痛伴吞咽困难3天就诊。门诊以排除食道占位性病变要求行胃镜检查。胃镜检查见:距门齿28cm食管后壁有2处直径1.4cm的溃疡,病变孤立,边界清。活检病理检查报告食管黏膜炎症。追问病史,患者诉4天前因咳嗽、咯痰自行服用磺胺类药物和克拉霉素,仅用少量水送服,服后有药物附着于胸骨后之感,未重视,此后出现吞咽疼痛、困难。给予奥美拉唑、铝碳酸镁治疗3天后症状缓解,进食顺畅,继续治疗2周停药,因患者拒绝复查胃镜后失访。
1.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服药后药物经口腔很快入胃,很少引起食管黏膜损害,但若食管本身存在解剖异常、运动功能障碍或服药方式不当,导致药物在食管内滞留时间延长,引起食管黏膜损伤,称为药物性食管炎。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与服药方式密切关联。引起该病的药物以抗生素、非甾体类药物、铁剂、氯化钾缓释片多见,药物剂型以胶囊多见,可能与胶囊在食管内滞留时间较长有关。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对食管的影响较大,某些抗生素,如本文3例分别服用的多西环素、诺氟沙星及克拉霉素、磺胺类药物均可导致食管损害。其次与服药方式有关,服药时饮水少或不用水送服而干吞药片及卧位服药,均可导致药物滞留食管,引起食管黏膜损伤。
2.临床特点:药物性食管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偶有恶心、呕吐,排柏油样便,有时甚至并发食管黏膜出血、狭窄乃至穿孔。症状多在服药后几小时出现,可持续几天至几周。胃镜检查可明确诊断,其镜下表现为食管内有散在或单个浅表溃疡。笔者认为诊断本病主要依据:①患者发病前有服用易损伤食管黏膜的药物史,且服药方式错误;②服药后数小时或数天出现胸骨后持续性疼痛,向颈背或上肢放射,可伴有吞咽困难及咽后疼痛;③内镜检查可见食管有发红、糜烂、溃疡等炎性改变,病变易发生在食管中段,活检病理检查为炎性改变。
3.治疗与预防:本病若诊断正确,处理得当常可痊愈。治疗常选用食管黏膜保护剂或H2受体拮抗剂,严重者可加用质子泵抑制剂。本组3例症状在1~3天逐渐缓解,5~14天完全消失,复查胃镜示食管黏膜基本修复。预防本病重在改变患者服药方式,服药时饮用足够量的水,站立位或坐位服药;存在食管解剖异常或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避免服用易损伤食管黏膜的药物。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