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膏防治放射性食管炎90例临床观察
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期间,笔者采用自制中药煎膏防治放射性食管炎9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均为在我科接受胸部肿瘤放疗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0例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28~81岁;食管癌48例,肺癌35例,纵隔肿瘤7例;照射面积36~210cm,局部每日照射剂200cGy,计划总剂量5000~6600cGy。对照组90例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30~78岁;食管癌47例,肺癌37例,纵隔肿瘤6例;照射面积30~208cm;局部每日照射剂200cGy;计划总剂量5000~6200cGy。2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放射性食管炎临床诊断根据美国放射肿瘤治疗协作组制定的分级标准进行分级。0级无变化;1级为轻度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或需要用表面麻醉剂或非麻醉性止痛药;2级为中度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可能需要麻醉性止痛药;3级为重度吞咽疼痛伴脱水,或体重比治疗前下降15%,须行鼻饲管、静脉滴注液体或高营养物质;4级为完全梗阻,溃疡,穿孔和瘘管[1].
2治疗方法2.1对照组从放疗开始服用蛋清合剂。配方:蛋清30mL、庆大霉素16万单位、维生素C5mg,放疗前30min口服20mL,服用后勿饮水及进食.
2.2治疗组从放疗开始即服用自制中药煎膏。药物组成:生地24g,苦参15g,玄参15g,麦冬15g,石斛15g,金银花30g,半枝莲15g,丹皮15g,白及10g,枸杞子15g,女贞子10g,绞股蓝15g,甘草10g。按比例配适量蜂蜜,按照制剂要求制成煎膏剂型。放疗前30min口服20mL,服用后勿饮水及进食.
3疗效观察3.1观察项目2组患者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病时间、发病率及放射性食管炎临床分级的比较.
3.2统计学方法采用2检验.
3.3治疗结果见表1。
4讨论放射治疗作为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所取得的显著疗效已被人们所认识,而且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国内外统计数字表明,约有50%~70%的癌症患者需要不同程度的接受放射治疗,而放疗中的一些副反应严重地影响着放疗效果。放射性食管炎是胸部肿瘤如食管癌、肺癌、纵隔肿瘤等在接受放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是由于放射线对食管黏膜损伤导致食管黏膜充血、水肿、一过性狭窄,表现为胸骨后疼痛,进食烧灼感,原有的吞咽困难症状加重等临床症状。严重的放射性食管炎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而且会导致放射治疗的终止,从而因肿瘤的加速再增殖而降低肿瘤的控制率[2];另一方面是有些患者思想波动,错误地认为病情加重,从而放弃治疗,所以放射性食管炎的防治对患者能否顺利完成放射治疗,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治疗方面,西医主要是应用激素治疗,大量地应用激素可有效地缓解症状,但其副作用也是明显的,如对免疫功能的抑制可加重或诱发合并感染、消化道出血、停药后反跳等。应用中药预防治疗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中医虽无放射性食管炎的病名,但从中医学范畴来讲人体接受辐射性的放射线照射时,亦为外感六淫邪气中火之属,火为热之炽盛,并有炎上、消灼津液之特征,常使机体耗伤气阴,脾胃受损,影响气血生化之源。放射性食管炎属中医学中噎膈、喉痹等疾病范畴,一般认为其发病机制为放射线产生之火热邪毒,损伤人体,致毒热炽盛,阴津耗伤;或毒伤血络,瘀血内阻。根据中医传统理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观点,针对放射性食管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我们研制了中药煎膏来防治放射性食管炎。这种煎膏剂型可以黏附在食管黏膜上,较水煎剂、丸剂等其他剂型起效快、作用时间长,适合放疗的患者。方中生地、麦冬、石斛清热养阴,金银花、苦参、玄参、半枝莲清热解毒燥湿,丹皮、白及凉血滋阴、托毒生肌,枸杞子、女贞子、绞股蓝补益肝肾。现代药理研究:金银花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热,并可显著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玄参具抗癌活性,可修复唾液腺损害,促进黏膜细胞的新生,恢复其分泌功能。丹皮、白及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生地促进机体淋巴细胞转化,增加T淋巴细胞数量,并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枸杞子、女贞子、绞股蓝可提高人体对肿瘤的免疫功能,有抗辐射及升高白细胞的作用[3]。蜂蜜益气补中,止痛解毒,对创面有收敛和促进愈合作用,不仅可以疗疾,又因其质黏稠,亦是良好的敛赋剂,可使药液较长时间地附着于食管黏膜,有利于发挥药效。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与葡萄糖,含有丰富的热能,可为患者提供能量及营养物质。全方具清热解毒、滋阴生津、凉血活血、祛瘀升白之功效,有效地推迟了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对放射性食管炎的治疗也可取得较好疗效.
5参考文献
[1]杨秀云,宴晓波.口服蜂蜜法防治放射性食管炎疗效观察山东医药,2000,40(19):25
[2]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61
[3]刘春安,彭明.抗癌中草药大辞典.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07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