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梅毒1例报告 2005年第4卷第10期
梅毒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临床常见症状为硬下疳、梅毒疹,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属于三期梅毒的内脏损害现已少见。我科在病检中发现胃梅毒1例,现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44岁。因剑突下疼痛3个月于2005年3月27日入院。门诊胃镜报告:胃溃疡。住院后经洛赛克、青霉素钠等护胃、抗炎治疗1周效果不明显。2005年4月4日行胃大部切除术,术中见胃壁僵硬,触及胃内包块,大网膜淋巴结肿大。主刀医师怀疑胃癌,改行胃癌根治术,切除标本送病检。
病理肉眼检查:胃小弯近幽门部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形成多个小而浅的溃疡灶,直径约0.5~1cm,境界不清。显微镜观察:胃黏膜炎性细胞浸润,富于浆细胞,黏膜下层及肌层见纤维化,符合胃梅毒 [1] 。溃疡部渗出物涂片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找到梅毒螺旋体。实验室检查血清USR试验阳性。追问病史:3年前有冶游史、梅毒史。病理诊断:胃梅毒。
2 讨论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可致皮肤、结缔组织、内脏等多种病理变化。临床分三期:一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硬下疳,感染后2~4周发生,为无痛性红铜色丘疹,后为硬结,表面可溃烂;二期主要表现为梅毒疹,感染后10~12周出现,形态多样,可为玫瑰疹、丘疹样疹、脓疱样疹等;三期主要为内脏损害,发生于感染2年以后,病程长,组织破坏力强,按侵犯部位不同而有不同表现,以心脏受累最多见 [2] ,引起胃的病变临床罕见,临床容易误诊。胃梅毒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应注意与其他类型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胃癌区别。
胃梅毒表现为不规则上腹部疼痛,胃镜检查见胃小弯近幽门部黏膜的炎性糜烂,多发性浅溃疡形成;病理活检镜下见炎性细胞浸润,富于浆细胞,后期见胃壁纤维化;最后确诊还必须有病原学依据的支持,如显微镜下直接找到梅毒螺旋体、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等,这也是与其他类型胃炎区别的主要依据。
消化性胃溃疡的特点是节律性的餐后上腹痛,胃镜检查见溃疡灶形成,单个多见,境界清楚,凹陷较深,直达肌层或浆膜层;典型者显微镜下见四层结构:渗出层、坏死层、肉芽层、瘢痕层;X线钡餐检查见向外壁凸出的龛影 [3] ,与胃梅毒的浅表性溃疡不难区别。
胃梅毒引起的胃壁纤维化易与胃癌混淆,鉴别诊断依靠病理活检,显微镜下找到癌组织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
【参考文献】
1 Juan Rosal.阿克曼外科病理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621.
2 冯素华,黄仁烈.梅毒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医刊,1999,34(11):37.3 洪美玲.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5.
作者单位:337016江西萍乡,萍乡市湘东区人民医院
(编辑:齐 永)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