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片吸虫病小儿片吸虫病的症状
肝片形吸虫虫体大小(2.0~5.0)cm(0.8~1.3)cm,背腹扁平,似叶形,呈深红褐色。体前端呈圆锥状突起,称为头锥,头锥后虫体骤宽称为肩峰。口吸盘较小,位于虫体顶端,腹吸盘略大,位于头锥基部。虫卵甚大(130~150)m(63~90)m,椭圆形,淡黄褐色,卵壳薄,分两层。一端有小盖。卵内充满许多卵黄细胞。
肝片形吸虫的生活史:在终宿主肝胆管内成虫产卵,随胆汁进入肠道,混于粪便中排出体外,在22~26℃水中,经9~14天发育为含毛蚴卵,并迅速钻入锥实螺,在螺体内经胞蚴和雷蚴两代发育成尾蚴,其后从螺体逸出,在水面下浮游,当接触动物体(植物或腐生物)后脱去尾部,形成囊蚴,附于水中物体上(如水草),其体形颇似草帽状。当宿主生食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后,囊蚴经小肠消化液脱囊后,逸出后成为尾蚴,经肠壁进入腹腔发育为童虫。在腹腔约48h,童虫钻破肝被膜进入肝实质中,以肝组织为营养继续发育,在肝内游走约6周后最终进入肝胆管中寄生,约经4周发育为成虫。自感染囊蚴到粪便中找到虫卵,最短10~11周,每条成虫每天可产卵约20000个。成虫在人体内寿命可达12年。
病人有畏寒、发热,发热波动在38~40℃,持续1~2周,甚至长达8周;常有肝区疼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胀气、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此期黄疸较少见。成虫在胆管内寄生,致肝胆管炎症和胆道阻塞,病人常有反复持续性的上腹部胀痛,或有胆绞痛、不规则发热、黄疸、恶心、荨麻疹或瘙痒,肝脏肿大有轻微触痛。贫血是该期的特征之一,并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晚期病人可能出现胆管硬化、胆汁性肝硬化。
有生食水生植物及喝生水的病史及上述临床症状,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血沉加快,贫血、ALT和AST活力升高,慢性期血清胆红素增高,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颠倒,应考虑肝片吸虫病。粪便中查到虫卵、剖腹探查、腹腔镜活检或其他组织病理检查发现成虫或虫卵都可作为确诊依据。但一般要在感染后2~3月方可从粪便内查到虫卵。免疫学检查在感染早期检查不到虫卵时,具有十分重要的辅助诊断意义。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