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疾病概述】
胆总管或肝内主要胆管由于结石、胆管良恶性狭窄、胆道蛔虫、医源性胆道逆行造影等因素造成胆管急性梗阻、扩张、细菌感染、胆汁呈现脓性,大量的细菌和内毒素通过肝窦入血,并发全身症状,手术证实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suppurativecholangitis)。此类感染来势凶猛,处理不当可引起感染性休克,死亡率较高。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症状】
起病常急骤,突然发生剑突下或右上腹剧烈疼痛,一般呈持续性。继而发生寒战和弛张型高热,体温可超过40℃。常伴恶心和呕吐。多数病人有黄疸,但黄疸的深浅与病情的严重性可不一致。近半数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睡乃至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表现,同时常有血压下降现象。往往提示病人已发生败血和感染性休克,是病情危重的一种表现。体温升高,脉率增快可超过120次/分,脉搏微弱,剑突下和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和肌紧张。如胆囊未切除者,常可扪及肿大和有压痛的胆囊和肮脏,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和右移,可达2~4万/mm3,并可出现毒性颗粒。血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值升高,并常有GPT和r-GT值增高等肝功能损害表现。血培养常有细菌生长。
多数继发于胆管结石和胆道蛔虫症。但胆管狭窄和胆管肿瘤等病变有时亦可继发此症。上述疾病造成胆管阻塞,胆汁郁积,以及继发细菌感染。致病菌几乎都来自肠道,经乏特壶腹或经胆肠吻合口的通道逆行进入胆道。细菌亦可通过血行或淋巴通道进入胆道。致病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克雷白菌,粪链球菌和某些厌氧菌。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升高达15×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在0.90以上,可见中毒颗粒。血沉快,CRP升高,总胆红质与直接胆红质升高,以直接胆红质升高为主,GPT、GOT伴随升高,AKP、GGT升高,可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者,出现其他脏器衰竭征象。
专科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尿三胆异常,血胆红素升高,肝功异常(如ALT、AST、r-GT、ALP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B超、CT检查可见胆囊肿大、胆管有否扩张及结石,ERCP、PTC检查可更清楚显示肝内外胆管内的病变。
临床表现
1.临床症状腹痛,多为持续性右上腹痛,向右肩背部放散,胆管的疼痛有时也表现为剑突下持续疼痛,可因结石或蛔虫而并发绞痛,但如果梗阻部位位于肝内,则无腹痛症状;发热,体温可高达40℃,伴寒战;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如症状较重,还可并发血压下降,甚至出现神志异常。
2.体征并发感染性休克,可出现四肢厥冷,脉细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症状,皮肤、巩膜黄染。局部体征:梗阻部位位于胆囊管以下,出现莫非征阳性,胆囊积水,积脓、肿大,梗阻位于胆囊管以上则无以上症状,肝区叩痛阳性。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治疗概述】
一般治疗
治疗原则是手术解除胆管梗阻,减压胆管和引流胆道。但在疾病早期,尤如急性单纯性胆管炎,病情不太严重时,可先采用非手术方法。约有75%左右的病人,可获得病情稳定和控制感染。而另25%病人,对非手术治疗无效,并由单纯性胆管炎发展成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应及时改用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解痉镇痛和利胆药物的应用,其中50%硫酸镁溶液常有较好的效果,用量为30~50ml一次服用或10ml日3次;胃肠减压也常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很重要,虽在胆管梗阻时胆汁中的抗生素浓度不能达到治疗所需浓度,但它能有效治疗菌血症和败血症,常用的抗生素有庆大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和氨卞青霉素等。最终还须根据血或胆汁细菌培养以及药物敏感试验,再调整合适的抗生素。如有休克存在,应积极抗休克治疗。如非手术治疗后12~24小时病情无明显改善,应即进行手术。即使休克不易纠正,也应争取手术引流。对病情一开始就较严重,特别是黄疸较深的病例,应及时手术。手术死亡率仍高达25~30%。手术方法应力求简单有效,主要是胆管切开探查和引流术。应注意的是引流管必须放在胆管梗阻的近侧,在梗阻远侧的引流是无效的,病情不能得到缓解。如病情条件允许,还可切除炎症的胆囊,待病人渡过危险期后,再彻底解决胆管内的病变。
潜在的并发症--感染性休克;潜在并发症--胆道出血;潜在并发症--胆漏。
如不及时抢救,最终导致昏迷、死亡
来源网址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63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6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