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病毒性出血热

发布日期:2014-10-05 23:06:39 浏览次数:1596

这是该疾病最基本的症状,不同的血热,发热持续的时间和热型不完全相同。以蚊为媒介的出血热多为双峰热,各种症状随第二次发热而加剧,流行性出血热,则多为持续热。

各种出血热均有出血、发疹现象,但出血、发疹的部位、时间和程度各不相同,轻者仅有少数出血点及皮疹,重者可发生胃肠道、呼吸道或泌尿生殖系大出血。

在发病1~5天的发热期,呈急性病容,面、颊及上胸部充血、潮红,眼结膜充血。如酒醉貌,皮肤粘膜可见细小出血点,常分布于上腭、眼结膜、腋下及腋前后,呈簇集性分布或条状排列;部分病人在穿刺和压迫部位可见瘀斑,咽部多充血,结膜囊显著水肿,95%以上病人束臂试验阳性。到发病5~8天的低血压期各种症状加剧,此时充血现象消退,而出血现象加重,皮肤粘膜出血点增多,可融合成瘀斑,同时可伴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进入少尿期(多在病后第8~12天)时,出血现象更为显著,压迫部皮肤可见大片瘀斑,并可发生腔道大出血,如咯血呕血便血鼻出血等。

登革病毒可引起无出血倾向登革热,但近20年来,在东南亚地区的登革热,常伴有严重的出血和休克的重症流行,称为“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症状有高热脾肿大、休克和出血现象,多数病人在四肢、面部、腋下和软腭见有散在性瘀点,有时融合成瘀斑。此外,尚可发生红斑、丘疹风团样皮疹,有些病人可发生鼻血、牙龈出血、胃肠出血血尿等。

病人发热时伴有面颈及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在胸、背、腋下、面部、颈部及四肢有瘀点及瘀斑,在腋下多呈条索状排列;出血点是上身多,下身少,眼、软腭及齿龈亦有瘀点,注射部位可见血肿及瘀斑,眼球结膜有水肿。

该病由虫媒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为啮齿动物,主要流行于美洲及朝鲜,突然发病。初起有发热、头痛、腰痛等全身症状,在结膜和皮肤(尤其是腋部)出现瘀点。

该病由虫媒病毒的Junin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为螨,有发热、头痛、腰痛、齿龈及鼻出血等。

该病系由虫媒病毒的Machup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是啮齿动物,初起有发热、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痛,部分病人皮肤感觉过敏,即使受光线照射后也能使皮肤产生疼痛,有明显结膜炎,眼眶周围水肿,但皮肤粘膜无瘀点,可有胃肠道出血,恢复期可发生弥漫性脱发

各种出血热均可发生休克,但发生的频率和程度有很大的差异。流行性出血热休克发生最多而且严重。

以流行性出血热的肾损害最为严重,其它出血热也可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但多轻微,仅表现为轻到中度的蛋白尿

疾病病因

感染虫媒病毒。

诊断标准

通过以下诊断,若确有相对应的症状或检测结果,即可初步诊断为病毒性出血热

1.血检查: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天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

鉴别诊断

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胃肠炎和菌痢等鉴别。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少尿期则与急性肾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衰竭相鉴别。出血明显者需与消化性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紫癜和其他原因所致 DIC鉴别。以ARDS为主要表现者应注意与其他病因引起者区别。腹痛为主要体征者应与外科急腹症鉴别

病毒性出血热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胃肠炎和菌痢等鉴别。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少尿期则与急性肾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衰竭相鉴别。出血明显者需与消化性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其他原因所致DIC鉴别。以ARDS为主要表现者应注意与其他病因引起者区别。腹痛为主要体征者应与外科急腹症鉴别。

治疗方案

各种病毒性出血热目前均无特效治疗方法,对大多数出血热病人,早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应积极合理地对症处理,对确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应争取尽可能早期进行抗凝治疗。此外,尚应积极预防及治疗休克、大出血、肾功能衰竭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疾病预防

预防病毒性出血热应采取综合性措施,主要是灭鼠、防鼠、灭蚊、防蜱咬等。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6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