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贫血伴发的精神障碍

发布日期:2014-10-25 15:56:07 浏览次数:1600

贫血的发病率极高,最常见的是缺铁贫血,多发于儿童,我国7岁以下小儿贫血发生率为40%。关键在于日常生活和饮食注意调整。要为骨髓提供充足的造血物质。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在一般情况下,成年男性每天约需铁1mg,生育期妇女每天需铁1.5~2mg,妊娠和哺乳期需铁量更多。因此,平时应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猪肝、蛋黄及海带、发菜、紫菜、木耳、香菇、豆类等。要注意饮食的合理配合,如餐后适当吃些水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果酸,能促进铁的吸收。而餐后饮用浓茶,则因铁与茶中的鞣酸结合生成沉淀,影响铁的吸收。另外,用铁锅烹调食物,对预防贫血大有益处。叶酸和维生素B12也是造血必不可少的物质。新鲜的绿色蔬菜、水果、瓜类、豆类及肉食中,含有丰富的叶酸;肉类及肝、肾、心等内脏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但经高温烹调后,可使50%以上的叶酸和10%~30%的维生素B12遭到破坏。因此,生活中既要注意饮食多样化,又要讲究烹饪技术,尽量避免过度蒸煮食物。

要保护好“造血工厂”。许多化学性和物理性因素都可损伤骨髓。化学因素如苯有机砷、抗肿瘤药物、某些抗生素(如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抗癫痫疾病药物、抗风湿药[如保太松、吲哚美辛(消炎痛)]等;物理性因素如X线、B12、γ射线、中子等,均可损害骨髓,是造血的大敌。因此,应严格执行防护措施,遵守操作规程,尤其不可滥用对造血功能有害的药物,还应避免不必要的X光照射。

失血也是导致贫血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各种失血性疾病,如钩虫病痔疮、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应积极进行治疗。

老年贫血另有的特点,老年人由于皮肤色素沉着贫血不易被发现,临床有的表现头晕,有的表现心前区疼痛,有的表现精神错乱、懒散、淡漠、忧郁易激动幻觉等,这些均是老年人贫血的特殊表现。因此约有30%的老年贫血患者就诊于其他科室,当贫血纠正后这些精神症状随之消失。

老年人多有多年饮茶习惯,长期饮浓茶可使食物中铁沉淀影响胃肠吸收,易造成缺铁性贫血。另外老年人多有溃疡病、痔、硬化萎缩性胃炎等慢性出血,也会造成缺铁性贫血。故老年人预防贫血,提倡饮淡茶,有消化道疾患者应早期治疗,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手段。由于缺齿、义齿及烹调过度导致叶酸、维生素B12缺乏。老年人千万不能因牙齿不好而煮菜太烂,可以切得碎一些,平时多吃绿叶菜与水果以预防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多有继发原因,特别是乱用药、接触汽油、苯等有毒物质。同时,对老年贫血要督促用药。老年人忘性大,超高龄老人(大于80岁)更是经常忘记吃药,家人应经常提醒。

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的治疗,关键要针对病因及时彻底地治疗躯体疾病。

1.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躯体疾病,在大多数病例中在采取相应的病因疗法后精神障碍可得到缓解。如积极寻找引起贫血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继发性贫血首先在于预防和去除病因,不论原发或继发贫血都要预防和控制感染及防止出血,注意改善饮食,给予易消化、高维生素、高蛋白质的饮食,适度注意休息,减少机体的消耗。给予含铁制剂及多种维生素治疗,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维生素C、叶酸、肝精等。可根据情况给予输血或止血,可应用激素治疗。溶血性贫血早期换血可望避免发生严重神经精神症状。同时要防止和祛除可能诱发溶血的因素,如某些药物等;G6PD缺乏症的患者避免食用蚕豆。同时,要进行躯体支持疗法,如补充营养水分,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保持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给予大量维生素及神经营养物质,以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如给予谷氨酸、三磷腺苷(三磷酸腺苷)、辅酶A、烟酸等。尤其治疗巨幼细胞贫血时,要补充维生素B12及叶酸。在恶性贫血或胃切除后的病人需长期接受维持治疗,有神经系统症状者剂量要大。但补充叶酸可导致维生素B12的缺乏,此时患者血象可一过性改善,但中枢神经症状却仍存在或继续加重,故应用叶酸前要排除维生素B12缺乏的可能。

2.控制精神症状 由于精神障碍的存在会影响各类贫血的治疗,故在治疗开始须同时应用相应精神药物以对症治疗是十分必要的。精神药物治疗原则与功能性精神疾病不同,①剂量宜小;②充分考虑药物的副反应和禁忌证,选用同类药品中副反应较少者;③精神症状缓解后即应停药。

应选用能有效地控制精神症状、副作用小的短效药物,且用量宜小。对伴有幻觉、妄想及兴奋不安的患者应采用奋乃静(trilafon)、舒必利(sulpiride)或利培酮(利哌利酮,risperdal)等药物治疗。对处于抑郁焦虑状态的患者可服用小剂量抗抑郁剂,以毒副作用较小的新型抗抑郁药氟西汀(fluoxetine)、帕罗西汀(paroxetine)、 文法拉辛(万拉法新)和抗焦虑药如劳拉西泮(lorazepam)、丁螺环酮(buspirone)等为宜。对有意识障碍的病人,应慎用或禁用催眠药及抗精神病药物,以免导致意识障碍的加剧。对出现衰弱综合征的病人可给予有振奋作用的药物,如舒必利(sulpiride)、奋乃静等。对失眠患者可给予易于排泄,且毒副作用小的催眠剂,如唑吡坦(zolpidem)或佐匹克隆(zopiclone)等。

3.心理治疗 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不应忽视心理治疗。如支持性心理治疗,即针对患者的病情和顾虑进行耐心解释,劝慰和鼓励,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和疑虑。要对患者体贴和照顾,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以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认知疗法,即加强病人对自己疾病的认识,消除不适当的猜测,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各项治疗计划。心理治疗在早期合并应用时可减少智能障碍人格改变的发生率,于清汉(1995)报道一组对照研究中,合并心理治疗组,精神障碍的缓解率为75.9%,遗留人格改变者为5.1%,智能障碍者6.9%,而不合并心理治疗的对照组,缓解率分别为69%,10.6%,9.8%。

4.护理 安静的环境和良好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护理直接关系到躯体性精神障碍的预后和结局。护理工作中既要注意对躯体疾病的护理,又要做好精神科的特殊护理。环境和心理护理有助于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特别是当病人有意识障碍出现恐怖性幻觉或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时,更应加强护理,注意安全护理,以防自伤、摔倒、冲动和发生意外。对有抑郁心境的病人,应提高警惕,加强防范,防止自杀。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态度和蔼、言语温和、动作轻柔,避免较强的不适刺激。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