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镰状细胞性肾病的预防

发布日期:2014-10-13 16:26:02 浏览次数:1600

(1)纯合子型镰状细胞病:有不同程度的溶血贫血,轻度黄疸。血管闭塞危象为其突出表现,常在躯干及四肢处剧烈疼痛,包括内脏、骨、关节及肌肉痛等,尤其以掌骨、附骨和指(趾)骨梗死为多见,感染、脱水、缺氧及酸中毒为其诱因。内脏及脑血管梗死则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2)杂合子型镰状细胞病:平常无症状,不发生溶血性贫血,故又称镰状细胞倾向。只在严重缺氧情况下出现微循环障碍,主要在肾髓质的直血管,因为该处存在着显著的高渗性,使红细胞易脱水,加之低氧张力和低pH值的生理特点,导致红细胞镰变,肾髓质血流淤滞,甚至血管闭塞。严重时可发生肾乳头坏死。

2.镰状细胞性肾病的临床特点大多数的镰状细胞性贫血或镰状细胞倾向患者没有明显的肾脏病临床表现,但少数患者确实有肾乳头坏死和尿浓缩功能障碍。

(1)血尿:纯合子型或杂合子型均可发生血尿。血尿是最多见的肾损害表现,可呈肉眼血尿,但以镜下血尿为主。可能为肾髓质和肾乳头的微小坏死所致,也可为肾小球性血尿。

(2)肾病综合征:镰状细胞病可发生典型的肾病综合征,在病理上可为微小病变型、系膜增殖型、膜增殖型及局灶性肾小球硬化型等。系膜区及上皮细胞可有铁质沉积。

(3)肾小管功能不全:在镰状细胞性贫血患者中,肾小管的病变较多见,早期即可出现肾浓缩功能减退,继之浓缩及稀释能力均降低,出现等渗尿。疾病早期为可逆性,后期由于慢性缺血,使肾髓质产生不可逆的损害,发生永久性多尿、夜尿等尿浓缩功能障碍。可发生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多为不完全性。

(4)高尿酸血症:本病红细胞代谢较正常人高6~8倍,尿酸生成过多,但其清除率增高,所以不会发生痛风性关节炎。

(5)肾功能衰竭:本病可因肾血管闭塞及急性血管内溶血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由于肾小球病变和多次镰变危象发作,18%病人可发展至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终末期。

异常血红蛋白的β链第6位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后,在缺氧状况下即发生镰变,异常血红蛋白分子聚合成聚合体,红细胞由圆盘状变成镰刀状。异常血红蛋白百分率愈高镰变愈严重。在某些诱因如细胞脱水和酸中毒时可使红细胞镰变加重。红细胞反复发生镰变,导致细胞膜的损害,细胞内钾离子及水漏出,则加重红细胞脱水。胞内钙离子积聚可使镰状细胞僵硬,成为不可逆性。这些红细胞寿命缩短(10天左右),易被网状内皮系统破坏,导致溶血性贫血。由于镰状红细胞不易变形,在通过微循环时,血流淤滞,形成黏滞与镰变恶性循环(vicousviscoussicklecycle)。最后使微循环阻塞,导致缺血及梗死,出现疼痛和组织损害。上述病变发生在肾脏则导致肾血管、肾小管及肾小球的明显损害。

肾活检提示镰状细胞性贫血患者的肾小球增大和淤血,镰状细胞充满管腔,系膜细胞不同程度的增生,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可见轻至中度的血管壁肥厚,在合并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可见肾小球分叶增加,提示有肾小球毛细血管炎存在。在上皮和内皮细胞中可见铁质沉积。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膜性肾病也可见到。电镜提示有25nm的颗粒浓集于毛细血管间和上皮细胞下区域,常见系膜细胞增生和外周系膜的间位改变,免疫荧光多为阴性,有些病人可见IgG和C3不规则沉积在毛细血管周围。这些病例多为肾病综合征、膜性或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本病的治疗原则包括镰状细胞病的治疗和肾损害的治疗。镰状细胞病的治疗以抗镰变、解除镰变、降低血黏度和对症治疗为主,同时避免加重镰变的因素;肾损害则以对症治疗为主。

1.药物抗镰变镰状细胞病尚无根治方法,药物可能使镰变逆转,但不能矫正其遗传缺陷。药物抗镰可解除镰变,降低血黏度,从而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液灌注,提高组织氧供,减轻肾损害,缓解临床症状。杂合子镰状细胞病一般毋需治疗,因杂合体溶解度为35%~68%,溶血程度较低。理想的抗镰变药物至今仍未见,下列抗镰变药物可供参考使用。

(2)双氢麦角碱(海特琴,氢化麦角碱):是一种血管扩张剂,加强对α受体阻断作用,减少血管收缩,有助解除镰变红细胞凝聚引起的小动脉痉挛,疏通微循环,改善缺氧状态,使疼痛症状减轻。肌内或皮下注射0.3mg/次,1~2次/d;或1~2mg/次,3次/d,饭后即服。

(3)30%尿素蔗糖溶液:尿素通过分解血红蛋白中疏水的分子键而干扰镰状细胞的形成过程。静脉点滴1~1.5g/(kg/d),肾功不全者忌用。

(4)甲基二乙酰二亚胺:通过作用于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膜,使红细胞不易失钾并提高氧亲和力。

(5)氨甲酰磷酸:作用与氰酸盐相似,使血红蛋白分子氨基酸末端的缬氨酸甲酰化,抑制HbS凝胶化的特性,提高血红蛋白的氧亲和力,具有抗镰变作用。该物质可在体内合成和利用,在正常代谢中降解,是治疗本病很有前景的药物。

(6)5-氮胞苷(5-Azacytidine):具有抗镰变作用,该药令γ珠蛋白基因重新表达,使DNA去甲基,增加了红细胞内HbF,减少了HbS含量,但有一定毒性。(7)Nootropyl(内含吡拉西坦,茴拉西坦):有人报告对一般患者有巩固疗效作用。

2.避免加重镰变的因素缺氧、劳累、感染、脱水、发热、受寒或酸中毒等因素均会促发红细胞镰变。忌在缺氧环境(高山、深井)中活动。某些病人在夜间、感染和受凉时镰变加剧而大量溶血,甚至诱发急性危象。受寒时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血氧能力降低,红细胞发生镰变,因此要防止受凉。有感染时及早控制,肺部感染心力衰竭时,充分吸氧,维持高的血氧饱和度亦很重要。脱水则血液浓缩呈高渗状态,也使镰变加重,要及时补充液体。酸中毒亦然,应给予口服或静滴碳酸氢钠纠正。此外下列因素会使本病加重,如妊娠、腹部手术,手术出血过多及麻醉过深(血氧分压降低)等,全麻手术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供氧,保障血氧氧合作用,如能局麻更适宜。总之从各个方面注意加强防治。

3.急性危象的处理由于某些促发因素的作用,突然严重溶血产生急性危象时,尽早输血输液,全身保暖。如危象持续不解,可行换血疗法,将HbS减少至50%~25%以下。吸氧或高压氧有一定效果,变形的红细胞是可逆的,与氧重新结合时,其正常形态恢复。周健国报道低分子右旋醣酐及丹参静滴7~14天为一疗程,使急性发作1周内获得控制,发热、黄疸减轻。另有作者报道,在危象时,静注山莨菪碱10mg,4次/d,症状缓解后改肌注10mg,每周2次,维持6个月。山莨菪碱增加细胞流动性,使细胞硬化改善,保护细胞膜,延长寿命,使溶血和梗死症状改善。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