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症状体征 编辑本段 病因不同,其临床表现亦不同。可以表现为发热、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腹痛、湿疹、剥脱性皮炎、疱疹样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红糠疹、鱼鳞癣、皮肤瘙痒、色素沉着、关节肿痛等表现。
用药治疗 编辑本段 本病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若由寄生虫过敏引起,只要去除病因,不需特殊治疗,预后就很好。若患者有脏器受损,则不管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程度,均应给予降低嗜酸粒细胞计数或阻断嗜酸粒细胞效应的治疗。此外,还要根据病情做出相应支持,对症处理。若由恶性肿瘤引起或是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则预后差。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治疗药物及方案详见表1。
饮食保健 编辑本段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吃什么好?
1、要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
2、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3、要多吃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
预防护理 编辑本段 在饮食上预防一下,同时需要给病人摄入一定的维生素。
病理病因 编辑本段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
1.变态反应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或药物过敏、花粉症(枯草热)等都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般为轻或中度增多。
2.寄生虫病 为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原虫(疟原虫、弓形虫、肺囊虫)、蠕虫(蛲虫、蛔虫、钩虫、旋毛虫、丝虫、肝毛细线虫)、吸虫(血吸虫、肺吸虫、中华分支睾吸虫)、绦虫以及疥虫和穿皮潜蚤的感染均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般说来,肠道中成虫并不引起明显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蚴虫移行时侵入各脏器,或肠道成虫破坏肠黏膜时,或寄生于肠道外组织的成虫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所以,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时,大便中不一定能找到虫卵。
3.药物 一些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对氨水杨酸、磺胺、苯妥英钠、氯丙嗪、肝精(肝浸膏)、碘剂、金剂、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可引起中度甚至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临床上可无药物过敏的其他症状。
4.感染 某些感染如结核特别是淋巴结干酪样结核、猫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猩红热、多形性红斑的急性期、艾滋病、念珠菌感染等都可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的于感染极期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而于恢复期暂时增多称为感染后反跳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皮肤病 湿疹、剥脱性皮炎、疱疹样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红糠疹、鱼鳞癣等嗜酸性粒细胞可中度增多。
6.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白血病、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系统性肥大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γ重链病等可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嗜酸性粒细胞重度增多,其形态亦异,表现为大小不一,颗粒粗大、分布不匀,并夹杂有嗜碱性颗粒,胞质中可有空泡,核分叶过多或过少,或有Dǒhle小体。应注意有的急性白血病细胞胞质呈金黄色、颗粒大,类似嗜酸性粒细胞,称为假性嗜酸性粒细胞。
7.肿瘤 各种恶性肿瘤患者约0.5%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尤其是转移至浆膜及骨者,分泌黏液上皮细胞来源者及有中心坏死灶的肿瘤。类癌亦可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8.风湿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
疾病诊断 编辑本段 对本病进行病因鉴别,应详细、全面地询问病史。如曾到过蠕虫感染流行区旅游则应考虑血吸虫等寄生虫感染;表现为喘气、鼻炎或湿疹则提示变异性疾病;经常接触宠物狗,则要排除犬弓蛔虫感染;注意有无肿瘤的症状,体征;注意用药史,以排除药物的过敏反应。由药物引起的嗜酸粒细胞增多,一般会随着停药而降低,但在某些病例,如由于摄入污染的色氨酸引起的嗜酸粒细胞-肌痛综合征,尽管停止了用药,疾病还会持续存在。异常的嗜酸粒细胞形态学,骨髓或外周血未成熟细胞的增加,或核型的异常都提示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的聚集、浸润限定于特定的器官,是特殊疾病的特性,如嗜酸粒细胞蜂窝织炎(Well综合征),嗜酸粒细胞肺炎,以及嗜酸粒细胞筋膜炎。嗜酸粒细胞增多同时合并脉管炎、神经系统疾病和哮喘病史,提示Churg-Strauss综合征。在中度到重度嗜酸粒细胞增高的患者,如果找不到明确的病因,同时又有脏器的损害,则应考虑高嗜酸细胞结合症(HES)。
对嗜酸粒细胞计数中度到重度增多,以及持续轻度增多的患者应进行血涂片的形态学检查、尿液分析和一系列的大便虫卵和寄生虫检查。对于粪类圆线虫等寄生虫的诊断有时需血清学试验。骨髓、染色体分析和组织活检可根据病情做出选择。
检查方法 编辑本段 实验室检查:
外周嗜酸细胞占白细胞分类计数>4%,绝对值>0.45×109/L。
其他辅助检查:
根据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结合病史,可选择做抗校抗体、抗DNA、抗ENA血清学检查,骨穿组织活检、心电图、X线、B超、CT、MRI等检查。
并发症 编辑本段 不同的病因可引发不同的并发症,如哮喘、荨麻疹、疮疹样皮炎等。
预后 编辑本段 与病因有关。如寄生虫、变应性、药物等所致,只要去除病因,不需特殊治疗,即可恢复。如是恶性肿瘤或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所致,则预后差。
发病机制 编辑本段 目前,已知促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细胞因子有白细胞介素-3(IL-3)、IL-5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IL-3和GM-CSF除作用于嗜酸性粒细胞外,尚可作用于其他骨髓细胞系,而IL-5只刺激嗜酸性粒细胞生成。机体受内、外因子刺激,激活T细胞,特别是辅助性T细胞,释放IL-5及少量GM-CSF刺激骨髓,生成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本身有IL-5mRNA转录,表达免疫组化能检出的IL-5蛋白。此外,嗜酸性粒细胞亦能分泌IL-3和GM-CSF,使嗜酸性粒细胞进一步增多。这也可解释有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中性粒细胞也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特别是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中有特异性器官损害。嗜酸性粒细胞特异性颗粒含4种阳离子:过氧化物酶、主要碱性蛋白(MBP)、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乙二醇二硝酸酯(EDN),均有细胞毒性。嗜酸性粒细胞代谢过程中生成氧化性产物,其单独或与过氧化物酶联合作用进一步引起氧介导损害,破坏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还能产生多种引起炎症及纤维化的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α和β(TGF-α,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 1α,MIP-1α)、IL-lα、IL-6和IL-8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血中有一种可被IL-5抗体中和的IL-5样物质,可延长嗜酸性粒细胞的生存。以上这些因子联合作用引起器官损害,最突出的器官受损为心脏,终致血栓形成及纤维化。
嗜酸性粒细胞积聚于心脏通过与ICAM-1,ICAM-2,VCAM,E-Selectin和P-selectin结合黏附于心内膜或心脏微血管内皮。嗜酸性粒细胞颗粒的阳离子蛋白可沉积于心内膜与心肌。嗜酸性粒细胞衍生的氧化基团可破坏内皮,其阳离子蛋白MBP等可激活血小板,使血液凝固性增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单核细胞促凝活性增强,易使血栓形成。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少见,而心内膜、小静脉及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多见。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可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抑制成纤维细胞对蛋白氨基多糖的降解,嗜酸性粒细胞分泌的TGF-α和TGF-β,分别促使成纤维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沉积,进一步使细胞组织纤维化。至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和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等无心脏损害,原因不清。
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嗜酸性粒细胞衍生的神经毒素可引起神经系统损害。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