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怎么回事
各种剂型的肝素均可诱发血小板减少症,实验研究表明高分子量的肝素更易于与血小板相互作用,导致血小板减少症,这与临床中所观察到的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的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较低的结果一致。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与免疫机制有关,部分患者体内可以出现一种特异性抗体IgG,该抗体可以与肝素-PF4(血小板4因子)复合物结合,PF4又称肝素结合阳离子蛋白。由血小板颗粒分泌,然后结合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表面。由血小板颗粒分泌,然后结合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表面。抗体-肝素-PF4形成1个3分子复合物,再与血小板表面的Fc Ⅱa受体结合,免疫复合物可以激活血小板,产生促凝物质,是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伴发血栓并发症的可能机制。而其他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一般没有血栓并发症,可以作为鉴别。
免疫复合物通过与血小板表面的FcR Ⅱa分子交联而激活血小板。FcR Ⅱa分子氨基酸链第131位点的His/Arg多态性能影响其与IgG结合的能力,从而可以作为一个预测因素来预测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个体危险性。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早期症状有哪些?根据临床上应用肝素治疗后所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的病程过程,可以分为暂时性血小板减少和持久性血小板减少。
1.暂时性血小板减少 大多数发生在肝素治疗开始后,血小板立即减少,但是,一般不低于50109/L。可能与肝素对血小板的诱导聚集作用有关,肝素可以导致血小板发生暂时性的聚集和血小板黏附性升高,血小板在血管内被阻留,从而发生短暂性血小板减少症。
2.持久性血小板减少 较前者少见,一般发生于肝素治疗5~8天以后,若患者既往接受过肝素治疗,则可能立即发生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可低于50109/L,未见有低于10109/L者。除了血小板减少以外,同时可以伴随有血栓形成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症状少见,主要表现为血栓形成。
1.外周血 白细胞、 红细胞、血小板形态无变化,血小板计数减少。
抗体检测到肝素依赖性抗血小板抗体。发生短暂性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体内无肝素依赖性抗血小板抗体。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