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及其防治
发布时间:2011-06-03来源:飞华健康网医生组20人关注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波浪热或马尔他热,在我国某些流行地区还俗称粘巴病或爬床病。本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特征是经过缓慢,临床症状不明显,极少死亡,主要侵害生殖器官,公畜发生睾丸炎、妊娠母畜发生早产、流产或不育;人则表现不定期发热、多汗、睾丸炎、关节炎等症状。本病流行很广,几乎遍及世界各地,我国目前在人、畜间仍有发生,给畜牧业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一、病原
布鲁氏菌是一群革兰氏阴性的小球杆菌,大小为1-20.5m,无鞭毛,不形成芽胞,病料涂片中常呈密集菌丛、成双或单个排列。它们在形态和染色等方面无明显差别。可用柯氏法进行鉴别染色,布鲁氏菌染成红色,其他细菌染成绿色。
本菌需氧或兼性厌氧;在肝汤和马铃薯培养基上生长最旺盛。有些菌株需要有血清或吐温-40才能生长,流产布鲁氏菌的多数生物型及绵羊布鲁氏菌初分离时,需要在10%CO2环境中生长。布鲁氏菌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很强,在污染的土壤表面能活20-40天,在皮毛上可活1-4个月,但对湿热敏感,70℃5分钟可被杀死。对一般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0.2%来苏儿、2%漂白粉、5%石灰水等都能在5分钟内杀死本菌。
布鲁氏菌属分为羊、牛、猪、鼠、绵羊及犬布鲁氏菌6个种,20个生物型。中国流行的主要是羊、牛、猪三种布鲁氏菌,其中以羊布鲁氏菌病最为多见。
二、流行特点布鲁氏菌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能侵害多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家畜的感染总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单一感染型和交差感染型。前者指家畜感染本种布鲁氏菌,后者指由于牛、羊群共同放牧,通过相互间的接触造成羊群既感染羊种布鲁氏菌又感染牛种菌,或牛群既感染牛种菌又感染羊种菌等。山羊和绵羊对羊种布鲁氏菌最易感。牛对牛种菌易感,也可感染羊种菌和猪种菌。猪对猪种菌和羊种菌均易感。马和犬对羊、牛、猪三种布鲁氏菌都有易感性,鹿对牛种菌和羊种菌易感。这三种布鲁氏菌对人均能感染。实验动物中,以豚鼠最易感。骆驼、单蹄动物和食肉动物感染较少,但仍不可忽视它们的带菌作用。病畜或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最危险的是被感染的妊娠母畜,它们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布鲁氏菌随胎儿、胎衣和胎水流产后的阴道分泌物中排出。病畜乳汁或精液中也有病菌存在。
布鲁氏杆菌作为细胞内寄生菌可以在很多种家畜体内存活。畜群一但感染如不净化便则成为自然疫源地。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不能到达细胞内将细菌杀死,而成为长期带菌者,从而病情反复发作。
人患布病主要由接触病畜、阳性畜及其产品和污染环境而感染所造成,在人间也有母婴传播,夫妻传播和医护被感染的个例,但人传人的病例极为少见。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即通过摄取被病原体污染的饲料与饮水而感染。也可经伤口、皮肤和呼吸道、眼结膜和生殖器黏膜感染。因配种致使生殖系统黏膜感染尤为常见。吸血昆虫也可以传播布鲁氏菌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羊种布鲁氏菌病春季开始,夏季达高峰,秋季下降;牛种布鲁氏菌病以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
三 对公共卫生的危害和影响
人类可以感染布鲁氏菌病,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一般不由人传染给人,患病羊、牛、猪为其主要传染源, 狗对三种主要布鲁氏菌经常是隐性感染,可成为人的传染源。传染途径是食入、接触和吸入,当患畜流产和分娩之际是最可能感染的时期。兽医、牧民、乳肉加工人员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等感染机会最多。所以人类布病的预防与消灭,有赖于动物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消灭。
布病不仅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同时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及经济发展。
布鲁氏菌是制备生物武器的潜在细菌,虽然这种细菌主要感染动物,但仍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引起恐怖的生物武器。据测算,利用生物感染性病菌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极大,据在10万人口的城市,利用布鲁氏菌病原所做的模似试验表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近4.77亿美元。
四、诊断
诊断布鲁氏菌病时,不仅要根据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加以区别,在确诊时必须结合细菌学和血清学诊断。
(一)流行特点
自然病例中主要见于羊、牛和猪。性成熟后对本病极敏感,幼年动物有一定抵抗力。
(二)症 状
1动物布病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牛布鲁氏菌病一般在14~120天之间。潜伏期的长短,视病原菌的毒力、感染量及感染时母牛的妊娠期而定。 母牛主要表现为流产,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时期,多见于6~8个月。多见胎盘滞留,失去生育能力。公牛出现睾丸炎及附睾炎。有些牛发生关节炎、黏液囊炎和跛行。 绵羊和山羊常见流产和乳房炎。怀孕母羊易感染,常发生胎盘炎,引起流产和死胎,流产发生于妊娠后的3~4月。母山羊常常连续发生2~3次流产,公山羊生殖道感染则发生睾丸炎。有的病羊出现跛行、咳嗽。绵羊副睾种布鲁氏菌感染其症状局限于副睾,常引起公绵羊附睾肿大和硬结,非怀孕母羊也可感染,但一般是一过性的。 猪的明显症状也是流产。出现暂时性或永久性不育、睾丸炎、跛行、后肢麻痹、脊椎炎,偶尔发生子宫炎、后肢或其他部位出现溃疡。 犬可感染牛种、羊种和猪种布鲁氏菌,但多为隐性感染,呈散发性,少数出现发热。感染犬种布鲁氏菌的母犬,妊娠40~50天发生流产,产死胎和出现不育症,淋巴结肿大,公犬常发生副睾炎、前列腺炎和菌血症。 马可感染布鲁氏菌的各个种,尤其对牛种和猪种菌最易感。多呈隐性感染,有的发生化脓性滑液囊炎,尤其在头部和肩部,常见马肩瘘管或马颈背疮。
2人布病临床症状
大多数病人有急性感染表现。主要为波浪状发烧为其特点,发烧约2~3周,继之1~2周无烧期,以后再发烧,常伴多汗,头痛,乏力,游走性关节痛(主要为大关节)。有时全身症状消退后,才出现局部症状。腰椎受累后,出现持续性腰背痛,伴肌肉痉挛,活动受限后,影响行走,常可产生坐骨神经痛。局部有压痛及叩痛,少数病人于髂窝处可扪及脓肿包块;也可产生硬膜外脓肿压迫脊髓及神经根,出现感觉、运动障碍或截瘫。同时可伴有肝、脾肿大,区域性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慢性病人可伴有其它多处的关节病变。但大多数发生在腰椎,少数发生在胸椎,胸腰段,骶椎或骶髂关节者。男性病人可有睾丸肿大,睾丸炎症表现。本病有自愈趋势,但历时较长。未接受治疗者复发率约占6%~10%
(三)病理变化
1、动物病理变化布鲁氏菌最适宜在胎盘、胎衣组织中生长繁殖,其次是乳腺组织、淋巴结、骨髓、关节、腱鞘、滑液囊以及睾丸、附睾、精囊等。 特征病变是胎膜水肿,严重充血或有出血点,子宫黏膜出现卡他性或化脓性炎症及脓肿病变。常见有输卵管炎、卵巢炎或乳房炎。公畜精囊中常有出血和坏死病灶,睾丸和附睾肿大,出现脓性和坏死病灶。
2、人病理变化
布鲁氏菌病急性期的病理变化为多脏器的炎性变化及弥漫性的增生现象。慢性期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感染性肉芽肿组织的增生。该肉芽肿可位于椎体内或邻近椎间盘的软骨下椎体骨质内。病变可继续扩大,侵及周围骨质,软骨板及椎间盘。最常见受累的是腰椎。感染性肉芽肿显微镜下可见上皮样细胞和类似langhan巨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肉芽肿直径约1MM。有少数发生干酪样病变,偶见死骨。广泛的新骨形成是一特殊的表现。因椎间盘破坏,椎体间常呈骨性的融合。据统计约30%~40%病人有骨关节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关节炎,骨膜炎,骨髓炎,脊柱炎。脊柱,肩关节,肩锁关节及骶髂关节最容易受侵犯。
(四)实验室检查
1、细菌学检查:可以从流产的母畜子宫、阴道分泌物、乳汁或胎儿胃液及肝、脾采取材料涂片,用柯氏或改良柯氏法染色镜检,如发现布鲁氏杆菌即可确诊。必要时分离培养鉴定。
另外PCR检测到阳性可以作确诊
2、血清学检查: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缓冲布鲁氏菌抗原试验(BBAT)、补体结合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替代诊断方法为荧光偏振测定法(FPA)。 血清学检查:缓冲布鲁氏菌抗原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缓冲布鲁氏菌平板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高,但操作繁琐)、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全乳环状试验(可用于筛选病畜群)、血清凝集试验、布鲁氏菌素试验(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由于其敏感性低,不能单独作为正式的诊断试验)。 病料采集:通常采取血清 流产胎儿、胎盘、阴道分泌物或乳汁。3、鉴别诊断 应与弯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衣原体病和弓形虫病等有流产症状的疫病鉴别。
五、防控与治疗
(一)防控的路线与原则
布病的预防、控制原则是因地制宜,分类管理,检疫、淘汰病畜和免疫健康畜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要做好布病防治工作一定要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开展布病防治工作。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涉及面广,要控制消灭布病,必须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卫生、农牧、商业、外贸、供销、铁路、交通等部门密切协作,把布防工作纳入各部门计划中去,作为共同任务,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各级政府应把布防工作和生产统一起来,作为生产建设和关心群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畜牧,卫生部门要当好各级政府的参谋,协调有关部门的工作。病畜是人畜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所以农牧部门应将畜间布病防治工作列为重点,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
2、从实际出发,制定布病防治规划。各地要根据当地布病流行情况,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动物防疫法》,定期督促检查,积极稳妥的做好新发疫情的处理,加强监督,巩固防治成果。使布防工作走向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3、布病防治工作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预防为主是我国疫病防控工作重要方针之一。布病防治工作要因地制宜的采取以畜间免疫、检疫、淘汰病畜和培育健康畜群为主导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因为只有控制和消灭畜间布病,才能防止人间布病的发生,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布病。布病综合性预防要适应农牧业生产体制改革的要求,与牧业生产紧密结合。应做到因畜、因时、因地制宜的实行分类指导。对外地和国外的防治经验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能生搬硬套,应先经过试点观察、消化吸收、然后全面实施。
4、加强部门协作,搞好地区联防。控制和消灭布病需要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协同作战,才能达到防治布病的预期效果。畜牧部门要掌握畜间布病疫情,控制畜间布病,消灭布病传染源,卫生部门要掌握人间布病疫情,做好接触人群的预防工作,防止人间的布病发生。商业、供销、工商管理、轻工业等部门,农贸市场的家畜管理,以及消毒药品和个人防护用品供应;铁路、交通部门应做好进出口家畜的检疫证件的检查工作,没有检疫证,不得运输。为了最终消灭布病,地区之间还应组织联防协作,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家畜流动更加频繁,已经控制布病地区由于未经检疫导致病畜输入,可以再度引起布病流行。所以组织临近乡与乡、县与县、地区与地区和省之间不同形势的联防协作。互通情报,互相支持,联合作战,是控制和消灭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5、依靠群众、广泛宣传和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让群众认识布病对身体健康和畜牧业的严重危害,自觉配合专业人员,贯彻执行各项防治措施。宣传形式就采取多种形式,采取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效果较好,可采取电影、幻灯、电视、报刊、黑板报、展览等形式。宣传内容的重点是各级政府重视和关怀,布病的基本知识和消灭布病的科学方法。
6、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作用。提高各级布防专业人员的防治技术水平,发挥其参谋和技术骨干作用,保证各级布病防治规划的实施。
(二)畜间防控
布病的传播主要是畜与畜之间,畜与人之间的传播,一般不由人传染于人,因此防控重点主要在畜间,对于畜间的布病防控应贯彻免、检、消、杀、管、宣的六字方针。
1 清净区的防控
除加强饲养卫生管理外,要预防带菌动物和被污染物品进入清净地区。因此,应坚持自繁自养,必须从外地引进时,应从清净无该病地区引进,并在隔离条件下进行检疫,确定健康后方可合群。同时应进行定期检疫,扑杀阳性畜,以达到净化目的。
2 受威胁及疫区的防控
(1)免疫
在世界范围内,布鲁氏菌菌苗种类很多,联合国粮农组织与卫生组织推荐4种较好的菌苗,即流产布鲁氏菌19号菌种弱毒活菌、马尔他布鲁氏菌Rev.1号菌种弱毒活菌、流产布鲁氏菌45/20号菌种死菌佐剂苗,及强毒马尔他布鲁氏菌53H38号菌种死菌佐剂苗。19号菌苗适于牛和绵羊对猪布鲁氏菌病无免疫效力,对山羊免疫力也不好,均不应使用。
Rev.1号菌苗对山羊免疫效力最好,免疫期可达4年之久。对牛和绵羊的免疫也有较好的效果。
我国自己选育了猪布鲁氏菌2号(S2)和羊布鲁氏菌5号弱毒菌苗(M5),现已广泛应用。S2菌苗适用于断乳后任何年龄的牛、牦牛、山羊、绵羊和猪,是目前推广使用的最好免疫菌苗。M5菌苗的注射免疫法和气雾免疫法均适用于山羊、绵羊和牛,不能用于猪及怀孕动物,免疫期2-3年。
(2)定期检疫监测:在受威胁及疫区用凝集反应或变态反应对免疫18个月以上或口服免疫12月及末免易感动物每年至少抽检一次,抽检比列受威胁及疫区在5%左右,清净地区2%,对每次有检出的阳性动物的群体进行全检,乳用动物及种畜全检,并对检出的阳性动物进行扑杀,以清除传染湖源。
(3)消毒、杀虫和灭鼠:在每次扑杀病畜、阳性动物后,必须将被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并定期作好隔离场所和用具的常规消毒,流产胎儿尸体、胎衣、羊水及产道分泌物、乳汁、粪便等要严格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4 )加强流通领域监管:异地调运的动物,必须来源于非疫区,凭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调运。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对调运的种用、乳用、役用动物在临床检查基础上,进行实验室检验。检测合格后,方可出具检疫合格证明。调入后应隔离饲养30天,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后,方可解除隔离。
畜牧部门要联合公安、卫生、工商等部门打击买卖、贩运、私屠乱宰病畜阳性畜的违法行为。
(5)建立无布鲁氏菌动物核心群
在有条件的羊、牛、鹿养殖场(养殖小区)和种畜场实施检疫、扑杀净化等措施,建立无布鲁氏菌病动物核心群,并逐步推广。
(6)注意公共卫生:在布鲁氏菌病疫区,羊圈要远离村庄、水源、交通要道;牛、羊群要专人管理,定点放牧,圈栏要勤除粪、垫土,粪便要泥封发酵后使用。对职业工作人员,如放牧员、饲养员、配种员、皮毛加工工人、畜牧兽医人员,应普及卫生知识,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三)人员防护与治疗
1 人员的防护
布鲁氏菌可通过各种传播因素,如流产胎儿、乳、肉、皮毛、粪、尿、水、空气、土壤等,侵入人和家畜体内,引起感染和发病。因此,认真做好对上述各种传播因素的消毒,加强个人防护,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1)防止经皮肤和粘膜感染
①、防止由家畜流产物引起感染:接羔助产人员,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时,应做好个人防护,除备有工作服、橡皮围裙、帽子、口罩和胶鞋外,还应戴乳胶手套和线手套,备有接羔袋和消毒液,严禁赤手抓拿流产物。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胎衣和死胎等,不要随意丢弃,以防污染环境或被狗吃掉引起布病传播。
流产胎儿落下的被羊水污染的场地,用10%--20%石灰乳或10%--20%漂白粉乳浸透垫草和地面,6小时后从该地面上去掉一层深1020厘米的泥土,然后浇上10%石灰乳或漂白粉乳,再盖上干净的土。如无消毒条件,可将杂草烧毁,被污染的地面泥土集中在一起埋入地下。
如流产发生在室内或牧民的毡房内,由于居住条件拥挤,流产物很容易污染衣物或室内其他物品,除地面要用1%--3%来苏溶液、1%--3%漂白粉上清液或者0.3%新洁尔灭溶液等消毒.如流产发生在公共场所(会议室、库房等)可以用福尔马林熏蒸,以每立方米容积20毫升福尔马林计算,加等量水,小火加热,关闭门窗维持10个小时。
②、皮毛消毒:剪毛、收购、保管、搬运和加工皮毛的人员,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要赤手接触皮毛,及时处理手上伤口,工作后就洗手、洗脸和洗澡。工作场地应及时清扫、消毒。
要做好皮毛的消毒。来自布病疫区的皮毛应在收购地点进行消毒、包装,并经表面消毒后外运,加工前应再次进行消毒。用于消毒皮毛的方法主要以下几种:
A:化学药品消毒法:用于消毒皮毛的化学药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效果可靠,二是对皮毛没有损害。
环氧乙烷消毒法:本品杀菌力强,穿透力大,腐蚀性小,效果确切,对皮毛没有损害。常作熏蒸消毒,每立方米密封空间300400克球氧乙烷,经8小时即可杀死布鲁氏菌。消毒皮毛可在消毒室、柜、锅和塑料袋内进行。此品低温条件下为液体,常温下易挥发,遇明火爆炸,工作时温度要恒定在15度左右。如加入1:9的二氧化碳或其他惰性气体,可避免爆炸。
福尔马林消毒液:皮毛经碱水处理后,用4%福尔马林浸渍,加温60℃,即可达到杀菌目的。也可用密闭消毒室或消毒柜,利用蒸气消毒皮毛。
此外,还可采用35%来苏浸泡皮毛或表面喷洒。
B:物理消毒法
日晒:曰光中的紫外线具有很强有杀菌作用,日晒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消毒方法。消毒时应将皮张摊开,为要堆在一起,注意经常翻动。
60钴照射:试验结果表明,对布鲁氏菌的半数致死量为59万伦琴,当0.3克/立方米羊毛污染10万布鲁氏菌时,经10万伦琴辐射后,布鲁氏菌即失去了致病能力。
流产羔皮:死羔皮(包括生后35天死羔皮)很容易带有布鲁氏菌,应特别作好对它的消毒,如将剥下的皮张浸泡在消毒液中,或浸泡后再剥皮,则较为安全。
③、防止经粘膜感染:这里所指粘腊主要是指性器官粘膜。实践证明,布鲁氏菌很容易经性器官粘膜感染发病。
A:人工授精:防止家畜以性器官粘膜感染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选择无布病的健康种公畜的精液。为了防止母畜之间交叉感染,授精器具和授精员的手,每授精一只动物后都要经过严格消毒处理,然后再给另外的动物授精。
B:禁止在急性、亚急性期发生性活动:为了避免人间经性器官感染发病,在布病急性期或亚急性期,都应禁止发生性生活,防止经粘膜交叉感染患布病。
(2) 防止经消化道感染
应按预防肠道传染病的一般卫生要求搞好饮食饮水卫生。不吃不清洁或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物,饭前洗手,不喝生水。
①、奶和奶制品的消毒:各种奶类均可带有布鲁氏菌。因此各种奶及其制品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才能食用。消毒方法主要是采用加热法,有巴氏消毒和煮沸消毒两种。有条件的部门和单位,应尽量采用巴氏消毒法。不能采用巴氏消毒奶的地方,尤其是个体奶类销售者,可采用煮沸消毒,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可靠,煮沸后应立即冷却。
食品部门应凭家畜健康卡片收购牛奶或羊奶,装奶的桶及其它容器,用后一定要洗净,消毒。
②、防止由于饮水传播布病,要加强对水源的管理。饮用井水的地方,要垫高井台,加井盖,建井房,设公共水斗,定期消毒。饮用河沟水,池塘水甚至是不流动涝巴水的地方,水源被污染的机会多,周围要用木栅栏圈起来,不让牲畜进入,定期消毒,用水桶提水供家畜饮用。应创造条件打井,使居民饮用井水。河渠多的地方、管好水源更为重要,不要把厕所粪池设在河、湖、沟边,应离开水源,不要在河里冲洗马桶或粪便。布病家畜用过的不流动贮水池,需经过三个月后才能让健康畜饮用。
(3) 防止以呼吸道传染
布鲁氏菌可悬浮于空气中,随空气尘埃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因些,防止经呼吸道感染对预防布病是非常必要的。从事布氏活菌苗研制,生产和使用的人员。在工作时应按规定着装,特别是应戴好口罩,防止以呼吸道感染发病。作好对工作现场的消毒,如剪毛、加工皮毛的场地、家畜圈舍等。
管好粪便、家畜的圈舍经常起晒,牲畜停留过的地方,经常进行消毒和清扫。家畜的粪便要及时运到粪坑或偏僻、离开水源的地方集中堆放、泥封,经过生物发酵作用杀死布鲁氏菌病后,便可用于农田。牛、羊的干粪,尤其是在牧区草原上拾到的粪便,如做燃料须切成块待干后再用。
(4)减少人与牲畜接触
牲畜的圈舍应设在村外,远离居民点和人用水源,并应做到长期坚持。尤其是产羔、流产、挤奶季节,不要把牲畜迁回村内。个人饲养的牲畜如不能迁往村外,一定要圈养,不得散养和串街。无论是成畜还是幼畜,都不要放入居室或毡房内饲养。也不宜将牲畜放在人们生产、社会活动的公共场所,如磨房、会议室等。饲养过牲畜的上述场所应进行消毒。饲养牲畜的单位,其中包括养畜专业户,应建立产羔室,在产羔室内接羔。产羔室内备有防护服、消毒液、肥皂、面盆、毛巾等,作好个人防护,每次接羔后对产羔室内进行消毒。
不要用人用的盆或碗喂养家畜,小孩子不要和羊羔玩耍。
(5) 增强个人防护
①、防护对象:饲养、管理、屠宰家畜的人员,畜牧兽医人员,从事布病防治科研和生物制品的研究人员,以及其他临时或长期接触的各类人员等。
②、主要的装备及其使用:主要防护装备有工作服、口罩、胶鞋或胶靴、围裙、橡胶或乳胶手套、线手套、套袖、面罩等。工作人员可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酌情选用。
各种防护装备的作用在于防止布鲁氏菌侵入人体。因此,必须合理使用,妥善保管,认真消毒,否则不但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可成为传播因素。工作结束衙,应就地保护装备,洗净消毒。不要穿工作服离开工作场所,更不许将其拿回家中。工作服、帽子、口罩等可采用流动蒸汽、高压蒸汽、煮沸以及氯亚明、来苏、新洁尔灭溶液浸泡或紫外线照射等方法消毒。橡胶手套、胶靴等可采用来苏或戊二醛溶液浸泡。工作结束后可用肥皂、高锰酸钾、新洁尔灭、升汞、来苏等流毒液洗手。
2 病人的治疗
(1) 四环素类抗生素,并用链霉素治疗:四环素每日2克,
分四次口服,21天为一疗程,可重复1-2个疗程,疗程间隔5-7天。第一疗程时并用链霉素。成人每日1克,分两次肌肉注射。
(2) 利福平,并用强力霉素治疗:利福平成人每天600-900毫克,分两次口服,并且每天早晨口服强力霉素200毫克,连服6周。
(3) 磺胺治疗:复方新诺明成人每次2片口服,每日3次,连服2周,以后每天2次。3周为一疗程,可治2-3个疗程,疗程间的间隔5-7天。用此类药治疗后有一定复发率。
(4) 对症治疗:除抗生素治疗外,应以对症治疗。如失眠者可服用 镇静药,关节痛、头痛等可服镇痛药,高烧者可辅以物理降温或服解热药等。
对慢性布病无特效药物治疗。我国一般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因慢性期病人的症状复杂,不同人表现不同。有的以过敏症状为主,有的以内分泌紊乱为主,更有的免疫功能低下等。医生应依不同情况予以适当治疗。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