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诱惑和谎言魔力下两少女的毒瘾经历组图

发布日期:2014-10-15 11:35:34 浏览次数:1595

聚光灯忽明忽暗,音乐声一片嘈杂,房间内的青年男女不停地摇头晃脑……这种小红逐渐适应的生活,也发生在另一个女孩智智(化名)身上。智智比小红小一岁,虽然两人素不相识,但都习惯用海洛因、冰毒来免除烦躁。

为抗议对继父和母亲的不满,离家打工的智智把朋友小李当成倾诉对象。小李有一些有钱的朋友,这些朋友认为吸毒、吃摇头丸、K粉是一种时尚,也是潮人的标志。“起初,我不知道是毒品,他们说可以放松情绪、打发时间”。

“一般刚起床会吸一次,下午3点多和晚上12点也会吸。”从2011年5月开始,智智已把海洛因、摇头丸当成生活中一日三餐,每天要花费200多元购毒。

尽管平时在外打工基本能满足生活所需,可自从吸毒后,智智的“生活成本”明显增大,一旦毒瘾发作偶尔没钱时,只能找卖家赊账,等发了工资再补上。一个月近2000元的收入让智智开始觉得不够用,带回家的钱越来越少,回家的次数也从几周一次变成几个月一次。

小红也面临类似困惑。本以为“小马”可以“压瘾”,尝试后才觉得行不通。没有心思上班,开始频繁请假,工资少了很多。发现毒瘾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她开始偷服装店老板的钱。

在服装店老板娘心中,小红是个乖巧的孩子。刚进服装店了解到她的身世后,老板娘对她如女儿一般,还专门安排食宿。本打算称呼老板娘“干妈”却被要求改叫“舅母”,这是当地人对母亲妹妹的亲昵称呼。见花在毒品上的钱越来越多,小红害怕了,甚至多次骗舅母“养母生病急需用钱”。

“每天把我关在房间里,不让上班,也不准出门,希望我慢慢戒掉毒瘾。”一个多月后,尽管小红没在同事面前毒瘾发作,但苍白的面色也让同事产生怀疑。加上不断伸手偷钱,最终暴露了她吸毒的行径。再三询问后,店内的同事告诉了老板娘真相。

“经常看到舅母躲在房间里哭,为了我伤心了很久。”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情,老板娘一下懵了,不知如何应对。经过反复考虑,2012年7月她向派出所报了警,小红被送拘留15天。

“很多人劝我把毒品戒了,刚开始根本听不进去,还觉得别人的劝告很烦。”进拘留所后,小红每天强忍着毒瘾发作的不适。她不理解“舅母”的所为,还产生过抵触心理,“平时对我那么好,为什么突然报警抓我?”

拘留期满后,“舅母”接小红时塞给她50元去买新鞋。拿着钱时她动摇了,向朋友借了旧鞋后,尽管小方“买药要小心,不然会被抓”的提醒在脑海响起,小红却径直走向老地方买毒品。半个月后,她没按要求去派出所复检,民警直接找到她的住处。

“尿检检查结果显示还在吸毒,警察通知‘舅母’时,我还骗她只是喝了酒,希望能赎我出去。”被送到当地的戒毒所后,小红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走上这条道路,归根结底最恨我的两个母亲。”

小红刚出生就被父母遗弃,直到12岁时才知道。当生母找上门后,她觉得惊讶又陌生,心里被“当时为什么要丢下我”的疑惑包围,生母解释为了“逃避计划生育”不得已做出的决定。因为急切期待感受家庭温暖,当晚她悄悄和生母回了家。

“这是二姐。”回家后,小红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3个妹妹的呼唤声不断在耳边响起,让她难以接受生母“逃避计划生育”的解释。吃完饭后,她带着不满趁夜回到县城一家米线店的职工宿舍。

小红10岁时被养母送去打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仅有300元的收入还要补贴家用。想起这些,她不愿意再次面对两个“母亲”,也因心神不定在米线加工时反复出错,半个月后她辞了职。两个家都不能回,只好找朋友解决生活问题,经介绍她到县城一家服装店当服务员。

摆脱烦心事后,一次电话中因为寄生活费的问题,小红和养母发生激烈争执,她永远记得“不要再回家”的训斥。就因这句话伤心至极她慢慢陷入毒潭。如今,又开始痛苦的戒毒生活。

“要学会珍惜对自己好的人。”在老家戒毒所前3个月的脱毒期治疗中,干警不断对小红说起这句话。平静心态后,想起“舅母”定期会打电话,每次探望时会捎上日用品和零花钱。干警和她多次谈心后,小红这才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心态也慢慢平和下来,表现也越来越好。

去年底和今年1月,小红和智智分别被送到同一所异地戒毒所。作为在戒毒所里年纪最小的智智,女警察们一直对她关爱有加,但她很少向人提起自己的身世。

“通过案例分析,当前青少年成为吸食新型毒品的重点人群,除了对毒品认识存在误区外,很大原因是缺少家庭关爱。”戒毒所警察这样介绍,虽然女警察们了解到智智很想尽早离开,但她却异常害怕接触外界。

“进来这么久都没来看过我,不知道写什么。”母亲节时,警察让每个戒毒人员给母亲写一封信,智智拒绝了。此时,一名姓李的女警看出了她对家庭的失望。

“不管怎么样,如果没有我妈妈,我也不会来这个世界上。”一句简单的话触动智智的内心,她哭了。平复心情后,她主动讲述从小父母离异后就被丢给奶奶,8岁那年奶奶去世后,便跟着母亲到了母亲重组的家庭。多了2个妹妹,家务全落在她肩上。不仅没感到母爱,反而觉得像个保姆,对新家的厌恶和抵抗情绪逐渐增加。

“妈妈和后爹经常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初一辍学后,智智跟着舅舅在外打工。发工资她只会去“送钱”不会在家逗留,没钱了家人就不会给她好脸色。回忆起2011年端午节和母亲争吵后,她找到小李吃了毒品。去年除夕还被继父赶出家,她想起“催眠”的粉末,再也离不开了。

虽不知在信中写些什么,却已想通了很多。刚进来时,她觉得以后出去不知做什么,还不如待在戒毒所,可现在她开始努力接受戒毒治疗。对小红而言,尽管没得到生母和养母的爱,想起舅母对她的好,又觉得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她们打算出去后开始新生活,不让戒毒所警察失望。

昆明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政委阮坤安介绍,从2005年以后,作为神经兴奋剂的新型毒品,无论数量和种类均呈现了压倒之势,仅形态上就有片剂、粉末、液体等多种。在全市公安机关破获的毒品案件中,新型毒品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今年破获的案件中58%以上是新型毒品案件,缴获的毒品中则有68%以上都是新型毒品。

“很多青少年认为,新型化学合成毒品不是毒品,可能是个兴奋剂,不会上瘾危害也不严重。” 阮坤安指出,新型毒品的成瘾期虽较传统毒品长,但危害比传统毒品有过之而无不及。与传统毒品比较,新型毒品直接作用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持续使用更容易使人产生依赖性,危害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

“目前,全市80万中小学在校生未出现一例吸毒者。”阮坤安说,新型毒品最早出现在夜总会,大学生、辍学的青少年是吸食的高发人群。针对目前的形势,警方将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整顿力度,也希望青少年提高认知意识,避免在家庭聚会、生日聚会聚众吸毒。

“交友不慎、从众心理、毒品泛滥、家庭关爱缺失成为几大主因。”心理咨询师也指出,很多青少年认为新型毒品是一种时尚身份象征,对被公安机关打击送去戒毒很不理解。而中小学生自我识别、抵制能力差,咨询师希望教育机构将禁毒宣传教育提前至小学,除普及毒品知识外,还能避免青少年接触不良社会人群。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