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与毒瘾烟瘾有本质不同
孙学礼指出,“成瘾”必须要具有赖受性。通俗地说就是指每次必须不断地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同一种效果。比如吸毒,一开始可能只需要抽混杂毒品的香烟,到了最后却要注射才能达到效果。网络成瘾这种说法,却没有遵照这种科学标准。另外,疾病的概念是和健康相对,指的是超出了普遍现象的、影响了社会功能的心理生理现象。说网络成瘾是疾病,那么,在网络走进人们生活的今天,要说精神病患者已如此“普及”,且不说是否有悖于疾病的概念,公众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退一步说,网络成瘾,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长时间上网。可长时间做某一件事情,并非都是疾病。比如长时间学习,并不会被诊断为“学习成瘾综合症”一样。网络成瘾与毒瘾、烟瘾毕竟有着本质不同,毒瘾、烟瘾是通过物质摄入而伤害人的身体,网络成瘾则只是一种入迷状态,就如下棋成瘾、看书上瘾一样,只是一种比较强烈的习惯。
“如果把网络成瘾看作一种疾病,那么就是对社会、对教育、对生活环境的忽视。”孙学礼说,网络是一种中性的、客观存在的工具,它本身并不一定会制造问题。有的人之所以会迷上网络,是因为网络可以满足人们的三种基本需要:第一,网络满足了一些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网络游戏中,他们很容易实现自身价值,受到充分的尊重和肯定;第二,网络满足了人们们对关系的需要,让一些人能在网上找到在现实中找不到的温暖;第三,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网络可以让人们缓解压力,实现自我空间的渴求。
如果人的这三种需要都基本得到了满足,那么网瘾就很难产生。孙学礼举了个实例证明自己的观点。一个19岁的男孩张阳(化名),身高1米7,体重只有35公斤。他能够在网吧里废寝忘食地呆上一个星期,疯狂打游戏。张阳的母亲都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是有精神方面的病,但医生给她开的药方是:“每晚陪儿子的时间不少于3小时。”果然,1年后,张阳就改掉了网络成瘾的习惯。原来,这个张阳从小父母离异,在班上学习一般,在网络世界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家庭生活恢复正常后,张阳也继续打游戏,但是对网络的需求已经淡化了。
孙学礼并不否认,一些人沉迷网络会引发某些精神病,比如焦虑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但这不代表沉迷网络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病。在这个新鲜出炉的诊断标准里,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若套用这个稍显宽泛的标准,那么所谓患“网瘾精神病”的人数,可能会吓人一跳,随便在一个网吧里都能找出好几个来。
“不能认为不正常的,就是有病。异常生活下人群的正常反应,不能叫病。” 孙学礼说。网民玩游戏成瘾,影响到正常的社会功能,引发社会问题,甚至导致自杀、犯罪的悲剧,这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孙学礼认为,这种行为问题不仅仅是精神问题,也是社会和治安范畴问题,甚至是教育的问题,孙学礼还指出“甚至这里面还有遗传和个性的问题”。另外,网瘾的形成和治疗因人而异,绝不是一部诊断标准就能解决得了的。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网络带来的便利也是非常明显的。我们或许可以让孩子3个月远离网络,暂时戒掉网瘾。但可能让他们真正的与网络绝缘吗?
遗憾的是,我们还没有完整的游戏分级体制,网络的监管和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所以,大家应尽量创造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让那些沉迷于网络世界的人们更加热爱生活,而不是把他们一棍子都打死成“精神病人”。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检察日报”或“稿件来源:正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检察日报正义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正义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它报纸或网站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正义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