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症状
2.体征 由于显著的红细胞增多和低氧血症,病人的面部、口唇、鼻尖、耳朵、手指(趾)显著发绀,甚至呈暗红或黑色。个别人可有杵状指。血压正常或较低,舒张压轻度增高,脉压变小。心率轻度增快,但一般不超过100次/min。右胸骨缘心尖搏动增强。检眼镜见动脉迂曲,静脉扩张。肺动脉第二音亢进或分裂,肺动脉瓣区和/或心尖区闻及Ⅱ-Ⅲ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重者出现尿少、肝脏肿大、面部及下肢水肿等。
1.在海拔3500m以上发病,于久住高原的平原移居者和少数高原世居者亦可发生健康问题。临床症状以头痛,头晕,疲乏无力,感觉异常,失眠或嗜睡,发绀等。
2.血红蛋白200g/L,血细胞比容65%和红细胞数6.5×1012/L。
3.有显著的肺动脉高压和极度右室肥厚征象,包括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室流出道33mm,右室舒张末期内径胸部X线,右下动脉干横径17mm,右肺下动脉干横径与气管横内径比值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平均压25mmHg。
4.排除其他慢性心肺疾病。
5.转至低海拔地区病情逐渐好转。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应该如何预防?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十分重要。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应该如何治疗?
(一)治疗
最有效的治疗是转至低海拔或平原地区。对继续留在高原的轻型病人,休息和低流量吸氧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但重型者若出现右心衰竭,应劝脱离低氧环境。据报道,病人转至低海拔地区3~4个月后临床症状可明显改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液黏度等下降至平原正常值。心电图右室肥厚减轻,肺动脉压下降,循环血容量减少。病人在平原恢复后如再返回高原时症状又可重现,并且可能会加重。Winslow等对重型慢性高原病病人进行换血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和血氧分压明显改善,运动耐力提高。其他药物治疗基本上与高红症和高心病相同。
(二)预后
慢性高原病发生的出血性脑血管病相对少见,一旦发生则症状严重,多数预后不良。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血液中红细胞数异常升高。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也异常升高。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均正常范围,血小板与同海拔高度健康人相同。骨髓粒细胞系统主要特点为红系统增生旺盛,红系占有核细胞的33.3%,以中、晚幼红细胞为明显。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统无明显变化。酸碱度(pH值)测定pH降低。血气分析表现为显著的低氧血症,PaO2降低。PaCO2增高。A-aDO2增高。标准碳酸氢盐相对性高碳酸血症。肺功能除了小气道功能轻度异常外,其他无明显变化。小气道功能表现在病人的闭合容积增高.用力呼气中段流量降低。
心电图以右心室肥厚为主要表现,电轴右偏,极度顺钟向转位,肺型P波或尖峰形P波,完全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右室肥厚伴有心肌劳损等。仅少数病人P-R及Q-T间隙延长及双室肥厚。右室肥厚与肺动脉高压呈正相关呼吸内科的常见疾病。
最大中段呼气流速临床上有时高心病与肺心病较易混淆,前者是慢性缺氧引起的肺血管损伤性疾病,而后者是由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所致的气道阻塞性疾病,故肺功能检查对两者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高心病病人仅轻度小气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用力呼气中段流量(FEF25%~75%)、闭合气量(CV/VC%)等降低。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