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心脏黏液瘤16例的手术治疗

发布日期:2014-11-14 03:13:11 浏览次数:1595

关键词: 心脏肿瘤;黏液瘤;外科手术 心脏黏液瘤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肿瘤,占心脏原发性肿瘤的75% [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35.2±17.5)岁(17~69岁);单发15例,多发1例;术前合并脑梗塞者1例(为多发肿瘤者)。术前均经心脏彩超检查诊断为心内占位,均有胸闷心悸等症状,术前心功能Ⅲ~Ⅳ级。 1.2 手术方法 经胸骨正中切口,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上下腔分别插管引流,肿瘤位于右房者上腔插管荷包缝于上腔静脉上。心肌保护采用冷晶体停跳液或1∶4冷血含氧停跳液,在28~32℃亚低温下,取右房-房间隔径路,将瘤体连同蒂部组织整块切除。术中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为(53.6±19.1)min(35~80min)。共切除瘤体24个,质量为(73.1±32.8)g(15~135g),其中位于左房的14个,右房的6个,左室1个,右室3个。切除标本均经病理证实符合黏液瘤样改变。 1.3 围手术期处理 诊断明确后立即术前准备,尽早安排手术。术前卧床休息,限制活动。术后早期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血管活性药物辅助,气管插管术后(10.2±5.6)h(6~24h)拔除。术后早期控制液体入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1.4 结果 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无术后梗死病例。1例出院后失访(为多发性黏液瘤者),2例随访3~4月后失访,其余均随访至2004年12月,定期复查心脏彩超。术后心功能均恢复到NYHAⅠ~Ⅱ级(其中11例为NYHAⅠ级,2例为Ⅱ级)。未发现复发病例。 2 讨 论 心脏黏液瘤是心脏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多为良性,其好发部位为左心房,其次为右房黏液瘤,少数可累及双心房或双心室,以及其它部位 [1] 。心脏黏液瘤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活动度等,常因阻塞流入道或流出道开口而影响心脏血流动力学,引起心悸、胸闷、气急、心前区杂音、心衰以及晕厥,甚至猝死。大部分心脏黏液瘤可以通过术前心脏彩超检查明确诊断,但对于多发性的心脏黏液瘤,彩超容易漏诊 [2] 。本组病例中有1例多发性黏液瘤,术前彩超诊断左房2个瘤体,右房1个瘤体,术中发现共有9个瘤体:左房3个,左室1个,右房2个,右室3个。这提示对于术前超声诊断为多发性黏液瘤的病例,手术中一定要探查四个腔室,避免遗漏。对于某些诊断不太明确的病例,可以进行食管超声或CT、MRI等检查。 心脏黏液瘤的手术效果很好,死亡率和远期复发率均很低,远期复发可能与其起源部位有关,发自房间隔以外部位的黏液瘤复发率较高 [3] 。因此一旦明确诊断,应早期手术治疗。笔者手术中取右房-房间隔径路,该径路对于大多数黏液瘤手术可达到良好暴露,特别对于多发性黏液瘤,可以方便探查四个腔室,避免遗漏。对于左房内巨大黏液瘤者,有时房间隔切口暴露瘤体不够充分,可加用房间沟切口,通过双房径路能达到充分暴露,避免因盲目操作造成挤压瘤体引起脱落栓塞。右室内的肿瘤通过三尖瓣口可以获得良好暴露,而对于左室内的靠近左室基底部肿瘤,由房间隔切口经二尖瓣瓣口显露尚可,但对于室间隔下三分一或心壁的肿瘤,可考虑在左心室表面无血管区作切口,也有作者报道通过主动脉切口切除位于左室流出道的左心室黏液瘤 [4] 。肿瘤的切除要彻底,但同时要注意对重要结构的保护。笔者对于蒂部位于房间隔卵圆窝处的肿瘤,术中切除蒂部周围1cm范围组织,缺损的房间隔用面积相当的自体心包片缝闭或直接缝合。若因肿瘤位于重要结构附近如靠近二尖瓣、三尖瓣瓣环处无法过多切除,可将蒂部切除后用电刀灼烧以杀死可能残余的瘤细胞。对于心室内的黏液瘤的切除范围不宜过大,可采取蒂部内膜下切除,辅以电刀烧灼,尽量避免切除过多的心室肌和损伤传导束。

参考文献: [1] 张鹏飞,Anderson WR.心脏黏液瘤的病理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1998,32(1):32-34. [2] 欧阳福珍,祁芸云,张树彬,等.原发性心脏肿瘤的超声诊断价值及误漏诊分析[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0,16(5):356-357. [3] 侯晓彤,孙衍庆,陈宝田,等.147例原发心脏肿瘤外科治疗的近远期效果[J].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02,18(3):155-157. [4] 马千里,赵 宏,祁国奇,等.左心室黏液瘤1例[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4,25(6):351.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