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交接区折返性心动过速
(2)心动过速时逆传心房最早激动部位不是希氏束区,而是异常部位,多为冠状窦口。
(3)心动过速期间在希氏束不应期时给心室期前收缩刺激:可典型地提前激动心房,而不改变逆传心房激动顺序。即逆传心房最早激动位于冠状窦口等异常部位。此现象显示房室旁路存在,心室期前收缩刺激经旁路逆传而激动了心房。
(4)用适当方法起搏心室,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逆传心房激动顺序:①为冠状窦口等异常部位最早激动,是由室房旁路逆传心房;②为希氏束的房间隔最早激动,经希氏束房室结正常通路逆传心房。
(5)心室S1S1刺激间期近于或小于300ms时:室房旁路传导出现文氏现象。也即心室频率递增刺激可出现室房传导的文氏现象,提示旁路具有传导缓慢和递减传导的特性。
上述电生理特点证明,传导缓慢且具有递减性传导的隐匿性室房旁路是PJRT的电生理学基础。室房旁路是心动过速折返环的逆传支,房室结则是前传支。
传导速度慢具有递减性传导特性的隐匿房室旁路的部位:经典部位是在冠状窦口(后间隔),亦可位于其他部位,如:右心房游离壁、右前间隔、左后间隔、左侧游离壁、右后壁、左后壁等。Ticho等报告的9例PJRT皆经射频消融术成功治愈(图3)。同其他隐匿性预激征一样,PJRT也可有多旁路存在。如果在消融之前观察到有两种形式的长R- P-心动过速者,则高度提示有双旁路存在(图4)。
1.药物治疗 对部分患者有效,对部分患者无效。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都可选择,疗效差时可选择胺碘酮、氟卡尼或两者合用。但总的疗效差。药物治疗时,应注意对加重心律失常的其他因素的控制,如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内分泌疾病、心肌炎、心肌缺血等。当已合并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时,心力衰竭的治疗更为重要。
2.导管射频消融术 可以根治,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可作为首选。在完成电生理检查后,置入大头消融电极导管,在冠状窦口附近标测,寻找最早心房激动部位进行消融,每次放电20~30W,试放电10s,若有效则继续放电60s。若试放电无效则重新标测改变消融部位直至成功。消融终点:①程序刺激心动过速不再诱发;②心室刺激显示室房分离或正常的室房传导顺序。
由于PJRT的逆传支系具有递减性传导的慢旁道参与,故其射频消融与其他类型预激旁道有所不同。PJRT室房传导时间长,其消融部位的VA间期也较长,不易记录到非常接近或融合的VA间期。因此,PJRT消融时不求VA融合,只要标测到逆传心房最早激动部位即可作为消融靶点。
心电图Ⅰ导联P-波极向,当呈正向,自右侧(冠状窦口)消融可获成功,其敏感性为46%。特异性为100%。Ⅰ导联P-波呈负向,则消融部位在冠状窦内或左侧,但也不能排除自右侧消融成功的可能性。
PJRT多见于儿童,常很顽固,易发展为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或称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危害性大。动物试验表明:经过3~5周连续快速心房刺激后,心脏可明显增大,心功能明显受损,心排血量、每搏输出量、左心室EF值明显下降,并可造成较重的心力衰竭。快速起搏造成的心肌细胞及超微结构形态学的改变是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发病的重要因素。除此以外,较快心率引起的生化、代谢等方面的改变也在心肌病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图5)。
1.本病与器质性心脏病无明确关系,常在体力活动、精神劳累、紧张之后突然发作,只要持续时间不长,心率200次/min,一般不出现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适当用药能控制其发作。
2.如PJRT持续、顽固性发作,易造成严重血流动力学影响,并发心律失常心肌病,应积极予射频消融术治疗以彻底根治。
3.在射频消融治疗时,仔细地标测、准确地寻找逆传心房最早激动部位是消融成功的关键。
4.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疲劳,做到生活规律、起居有常、精神乐观、情绪稳定均可较少本病的复发。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