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确切病因不清楚,近来有报告,疑为基因突变导致钠通道障碍的疾病。有报告8%~30%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心肌活检存在局灶性心肌病变、亚临床心肌炎等,但病变范围很小、很轻,随访也未见进展。也有报告心肌活检、尸检心肌均正常。有认为即使能证明本病患者有轻微的心功能和结构异常,也很难肯定两者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个别患者有猝死,随访也有个别发展成为心肌病。本病可呈家族性发病。
1.左束支阻滞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绝大多数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少数起源于右心室流入道、心尖部、右心室间隔等部位。它已被证实为触发活动所致,多可被腺苷终止。临床上也称为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腺苷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运动诱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电生理特点是心室程序电刺激能诱发者较少,只有20%~30%的患者可被诱发,其中大多靠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而诱发的。程序心室刺激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不演变为心室颤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在电刺激时有15%~25%的患者可诱发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晚电位多为阴性。
2.右束支阻滞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微折返激动所致,其折返环是由浦肯野纤维和局部心肌所组成,易被维拉帕米所阻断。有少数患者是由延迟后除极所导致的触发活动所致,其特点是无休止发作,且可被腺苷、受体阻滞药终止。对维拉帕米敏感的部分患者也可被腺苷所终止,提示可能系环磷腺苷介导的触发活动。临床上患者较少表现有室性期前收缩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电生理特点是心室程序电刺激约75%的患者可被诱发;程序期前刺激+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诱发率可达90%。诱发出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不演变为心室颤动。运动能够诱发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诱发率为20%~50%,较左束支阻滞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要少些。但从运动试验中不易区别两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也不能肯定究属何种发生机制。静脉推注维拉帕米治疗的效果最好,但口服维拉帕米不能预防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复发。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大多无症状,发作持续时间短,最长为30s。有时发作时有心悸,可反复发作。多见于年轻人或中年人,无临床器质性心脏病依据。大多于紧张或运动时出现室性心动过速。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也多见于年轻人,年龄大多为20~40岁(11~56岁),平均年龄为36.9岁。病程不等,平均为4.1~5.5年。经临床检查未发现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依据。在不发作时多无症状。当心动过速发作时因持续时间较长,常有心悸、胸闷、头晕、恶心等。当心室率过快时或持续时间过长者,可出现晕厥或血压下降等。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影响,通常很轻微,但个别患者发作时也可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室性心动过速发作频度为每年发作4~48次。发作持续时间为0.5~30h,但也有持续时间更长者。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为115~250次/min,左束支阻滞型者女性较男性多见,而右束支阻滞型者几乎均见于男性。
(1)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青少年,一般检查未发现有器质性心脏病依据,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但发作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恶化为心室颤动,可无特殊严重症状,既往常易误诊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由于维拉帕米治疗有明显效果,故认为其发生机制多为触发活动,与后除极有关。近年来电生理研究支持折返机制。心电图特点:
①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QRS波的时限常0.12s,很少达到或超过0.14s。
②QRS波多呈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图形:起源点多位于左心室中下间隔部位。少数患者QRS波呈左束支传导阻滞伴有电轴左偏或右偏图形,起源点多位于右心室流出道或右束支高位(图5)。
⑤氟卡因、英卡因、胺碘酮:应用前述药物无效者可选用,常可奏效。
3.导管射频消融术 对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治疗的成功率已达95%以上,已成为第一线治疗方法。可达根治效果。
(1)适应证:凡临床确诊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症状明显、反复发作、药物不能有效地预防发作以及出现明显循环干扰者均为适应证。
(2)成功标准:①室性心动过速在放电后很快终止(②室性心动过速不能再诱发,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室性心动过速亦不能诱发:③术后1周左右重复心内电生理检查,室性心动过速不能诱发;④随访中无同型室性心动过速发生。
由于特发性室速无明确心脏病,心动过速耐受力强,临床长期随访表明,心律失常死亡事件(猝死)至今报道极少,故其预后良好。Brugada对54例特发性室速患者随访7年,尽管有50%的患者室速反复发作,但无一例猝死。相反,35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室速的患者,平均随访20个月期间,有11%患者猝死。Ohe 报告4例左室特发性室速患者,口服维拉帕米随访2.8年,1例室速缓解,3例变为非持续性室速,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有些特发性室速患者,室速发作具有自然缓解和消失的倾向,故患者无明显症状,发作又不频繁,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并无必要,但应定期随访。
来源网址